“哑巴说话”有误但不必上纲上线
四川省内江市《内江晚报》一则社区慰问困难户的报道中出现“哑巴群众说话”,引起舆论关注。内江晚报社回应:该表述是由工作失误造成,报社正进行整顿,当事记者和编辑将面临处罚。
澎湃新闻后续报道,居委会办公室一名李姓值班人员称,该社区的确有一位名为赵全贵的聋哑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全贵的话是他用笔在纸上写的,“赵全贵平时都是用纸和笔来跟人交流的,记者写他‘说’了那些话其实并不矛盾。”哑巴用纸写字回答问题,用“说”倒也说得过去。但新闻报道是给一般读者看的,书面写作上的“哑巴说话”,用常识理解,很容易让人困惑,到底是假新闻还是表述有误?
这位值班人员的“自圆其说”,是否符合事实还有待确认。但由此事暴露出的党媒模式化写作、漠视读者等现象再次浮出水面。《内江晚报》直属当地党委宣传部,属于笼统意义上的党媒。众所周知,党媒肩负传递正能量、主流宣传重任,一般都有表扬性报道任务。而表扬性报道大多属于锦上添花范畴,没多少人穷究其中细节,记者写起来也容易,无非是某某说,某某表示,久而久之,记者和审稿人员容易放松警惕。
其深层问题是,党媒由于体制养护的优越感,放松对自身可读性的苛求,沉迷于为官方报道事务,而忽视对新闻性本身的追求。党媒记者都知道,长期以来形成的党媒风格是,报道要求稳不求个性,多呈现正面而负面或争议内容选择性忽视。长期形成的“看上面(领导)报道”,往往屏蔽了普通读者对新闻故事本身的需求,导致党媒常常流于乏味不接地气。试想,《内江晚报》这篇慰问苦难户报道,如果追求新闻故事性,多从读者角度采写,怎会出现如此不考虑读者观感的“哑巴说话”?党媒长期养成的优越感、不多从读者角度思考的老问题,读者不领情久矣。
《内江晚报》出现“哑巴说话”,让读者啼笑皆非,有工作失误但也不必上纲上线。背后是党媒表扬性报道该怎么写的问题,还有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改文风、完善运行机制的深层问题。党媒尽管一时无生存之忧,但其影响力有萎缩之势是事实。应对舆情式处分相关人员,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如以此事为契机,多考虑党媒如何改文风真正遵循新闻规律的实质问题。
文/程振伟
- 钱江晚报:专业抄袭成“大师”,良心不会痛吗2019-03-01
- 如何管好让孩子们上瘾的“聪明药”2019-02-22
- 撒药治污是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治污2018-11-21
- 北青报:“公交猥亵”事件舆情为何没因“真相”而反转2018-09-29
- 名校与民校,不应"隔墙而学"2018-08-28
- “祖传神医”撕下画皮,“祖传秘方”也该走下神坛2018-06-21
- 中国经济让世界看好2018-01-22
- 面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2016-09-02
- 靠什么纾解四川凉州“悬崖村庄”之困?2016-06-01
- 中青报:常外毒地事件中有多少“无愧于心”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