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温暖应成为一种精神尺度

2017-01-03 10:56:00 来源:长沙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这几天,人们都在告别2016,喜迎2017。因为是新年之始,很多新闻也格外引人注意,它们有了“新年首个”的标签。比如,安徽淮南一位卖野菜的老人收到50元假币,伤心落泪。路过的一位大姐当场拿出100元,塞给了老人。老人不肯收,说“你也不容易”,但大姐说“就当我是你的孩子”。这则新闻被网友称为2017年首个感动。

  这样的“首个感动”,超越了地域界限,人们对其围观并点赞,成了当日的微博热词。从横向和纵向看,这则新闻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原因大体有二。其一,老人本身是社会特别关注的对象之一。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老人和孩子,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给我们一种弱者印象。并且,这里头存在一种认知判断,就是对弱者的恻隐,以及对他们被伤害的一种愤懑。这种愤懑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其二,这则新闻在感情基调上存在很强的反差。一方面,用假币骗卖野菜老人者,是一个负面典型。并且,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的社会并非孤例。这类人没有耻感,让人齿冷,人们会自发地对其谴责。而另一方面,塞钱给老人的大姐不仅做了善事,而且那句“就当我是你的孩子”确实足够温暖,它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温度。因为帮助别人,并且珍视别人的尊严,这样的善无疑是大写的。二者在人格境界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对整个年度的这类新闻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事件的核心是人,人的行为往往和善恶的属性相关,二者会存在一个场合里,会形成某种认知冲突。而善恶的根源是人性。所以讲述人性,凸显复杂人性的信息,能够给人不少启发。特别是在新年这个节点,它能告诉你,如何抑制内心的恶,以及释放内心的善,是人一生都无法逃避的道德考题。在这样的考试中,如果你作弊了,如果你漏题了,那最后的答案都会在你的生活质量中显现。正如在“首个感动”的新闻中,骗子获得全民差评,大姐获得全民好评,二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定不一样,而他们的现实生活质量也一定千差万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理想生活质量的追求。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就是人们努力的空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观点是常识。新的一年需要新的希望、新的接力、新的赓续。初升的第一缕阳光,会令人心头一热;夕阳最后的余晖,会连接万家灯火,这样温暖的画面应该常驻人们心中,成为让自己更温暖的精神光源。(文峰)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