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洋节本就无可厚非
圣诞节落下了帷幕,还是沿袭了以往的套路:打折促销,约会送礼,聚会狂欢;还是存在一样的争议:中国人该不该过外国的节日?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亚于耶稣的圣贤,从上古的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到老子、孔子,没有人想到去关注他们的生辰纪念,而对外国的纪念日那么上心,自己放着那么多有内涵的传统节日不过,却过别人的节日,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还有人持有传统节日的威胁论,认为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洋节的流行是很大的威胁。
其实,笔者以为完全没必要这样上纲上线,过个节而已,开心就好。
节日的重要意义在团圆,在身心的放松。圣诞节这一天,没有法定的假期,大家愿意在这一天聚一聚,送个祝福,做些放松的有意义的事情,繁忙的工作中多些值得庆祝的事情,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期待,生活不是更有意思吗?至于是不是宗教节日,或是源自哪一个国家,反倒不应该那么重要。
再者,全球化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落,不光中国人开始过圣诞节,外国人不也在学着过春节吗?就像中国人取谐音“平安”而创造“平安果”习俗,装扮像模像样的圣诞树,说着蹩脚的“Merry Christmas”一样;老外们也在用蹩脚的汉字写着春联,笨拙地使用筷子,包着丑陋的饺子感受着大洋彼岸的年味。过洋节很大程度上是对异国他乡的文化的了解,对另一种文化形式的认知,所谓的崇洋媚外根本无从谈起。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起源上看以节令为主,比如一年之始,四季的节气,初一、初五的特殊日子。其文化内涵和形式是祭拜祖先和合家团圆,节日之所以不同于平常日子,即在于此。而人们的生活从农耕到现代都市,原本的节日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很多赋予的意义已经逐渐湮没和消退,清明踏青,寒食禁火等等或许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生命力。
伴随洋节流行而存在的传统节日的威胁论也完全没必要担心,即将到来的春运就用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证明了传统节日的延续可能。虽然守岁之类的习俗不再坚持,但是它作为中华儿女团圆的契机,思乡情感的根之所系,会一直延续下去。
节日的所有意义就在于人的情感的维系,它的消失或流行都是随着情感和生活状态而变化,如果一个承担着传统内涵的节日逐渐消失,也没必要过分感伤,或者呼吁其强势回归,活在憧憬和怀念里也许是它最好的归宿。对于洋节的流行,完全没必要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开心就好。
文/于杏林
- 创新传播方式 民俗文化也能“好玩”起来2019-02-26
- 如何焕发传统节日的生命力2016-10-28
- 变淡的“年味”如何浓起来2014-02-09
- 让变味的端午节回归到“屈原精神”上来2013-06-13
- 9999元的粽子吃的不是“馅”2013-06-10
- 拿什么留住远去的春节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