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保健品吹成特效药监管跟上了吗

2016-12-01 11:14:00 来源:正义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68岁的哈尔滨市董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她听讲座花万元购买了“无效全额退款”的特效药,结果高血压不降反升,家里人网上一查,董女士花万元购买的这些特效药竟都是保健品。等董女士想找对方退药时,发现对方已电话关机,人去楼空(11月29日《生活报》)。

  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目前通过GMP认证的保健食品企业有2000多家,投资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占4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保健食品企业也进入我国市场。虽然市场看好,但保健食品正面临着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宣传突出、售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市场上保健食品随处可见,它们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年人。事实上,老年人也正是保健食品行业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这是因为,老年人对于社会上各种保健食品骗销手法识别力弱,容易相信推销员对保健品的夸大、虚假宣传。当然,保健食品经销商以及推销员为了实现拉老年人“下水”的目的,也是做足了功课。经销商召集老人免费听健康讲座、免费参加体验活动,最后还向老人发放小礼品,这是利用“贪小便宜吃大亏”心理;推销员见到老人(或在和老人通电话时)张口就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热情地拉家常,“推心置腹”地聊未来生活风险,这是情感投资。经销商、推销员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诱使老人掏钱购买产品。

  这些本来没有治疗功能更不能替代药物的保健食品,在经销商和推销员口中简直是能治百病的家庭必备“利器”——不论老人患有什么病,身体状况多么差,吃了这些保健食品都管用,而且效果特别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样的口号,对百病缠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来说,杀伤力非常大。客观而言,消费者选择适合的、正规的保健食品,并根据说明书适量服用,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确实有效。需要强调的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基本上没有治病的功效,乱服用保健品,或者服用了质量有问题的保健品,不但对身体健康无益,还可能给身体带来损害。

  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原因有很多,但根源还在于监管薄弱。自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明示或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词语;对保健功能实行目录管理;将保健食品产品上市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注册制调整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应该说,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力度加强了。不过,加强监管力度不能仅仅体现在纸面上,还要化为切实的行动。只有下猛药,才能治好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这个沉疴痼疾。正本清源的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只有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让保健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民众身心健康加油助力。当然,除了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公众尤其是老年人也要加强学习保健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并正确食用,才能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此外,公众还要提高警惕,防止掉入健康陷阱,避免最后失财伤身。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