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请将最美“到此一游”刻入心中

2016-09-26 10:31: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查看过故宫内大部分宫殿楼阁后,辽沈晚报记者发现越是靠近中轴线的建筑,其墙砖上刻字越多些,反之越少。刻字的内容多为“×××到此一游”,也有的只留下名字,还有的留下了日期,不知是刻字日期还是出生日期。(辽沈晚报9月24日)

  “到此一游”是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缩影。长城上许多游客“泼墨挥毫”,天安门地砖上打扫不完的口香糖,国外旅游景区大声喧哗、叫嚷,随意让孩子大小便等,都极具“中国特色”,更是有一个叫丁锦昊的孩子在埃及古文物上留言“到此一游”。不得不说,“到此一游”已成为一种“国丑”,见证着某些国人素质的低下。

  名胜古迹,是我们隔空与历史对话的载体,是我们向自然致敬的瑰宝。试想,留下一代代来此参观者的大名,等到我们的后代指着“XXX到此一游”问我们这是谁的时候?我们又如何作答。“到此一游”类不文明行为不仅仅影响到旅游景区的美观,加大旅游区保洁、管理等成本,对于自然风光、公共财物,甚至文物古迹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我们近几年文明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法律制度层面的涉及也逐步完善,各个地方部门的文明旅游倡议书、公约等也是层出不穷,旅游黑名单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然而,这类“到此一游”新闻总是时不时叨扰我们,可见,“到此一游”积重难返,成因较为复杂。

  从表面看,到此一游是某些旅游者素质低下的表现,这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足或者在这方面缺失或不足有关。我们的学校及社会更关注课程成绩,而对于相关的礼仪、文明等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2013年新旅游法已经实施,但是对于旅游景区刻字的处罚还是寥寥无几,虽说与难以找到刻字者有关,但是监管缺失也是重要的成因。也就是说,监管不严使得旅游者的违法成本极低或是根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什么旅游者法律意识淡薄了。

  归根结底,到此一游与部分中国人的心理和潜意识有关。不得不说,早在近500年前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七回中写到,孙悟空为了向佛祖炫耀自己一跟斗十万八千里的能耐,在他自认为是“尽头路”的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这是国人这一行为的最早起源,说是文化、集体潜意识也不为过。虽说孙悟空形象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但是此举被无数孩子争相模仿,不得不说是一种陋习沿袭至今。还有涉及部分旅游者的心理问题。我们经济持续增长多年,各项事业在国际上引人瞩目,然而,相应的文化及相关礼仪教育跟不上,旅游者如何找到“存在感”,也就出现了“到此一游”的不文明行为。在如此多的“前辈”刻下此字之时,后来者的“题字”只能越来越大、越刻越深。

  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要想营造文明旅游氛围,这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无关系。面对“到此一游”,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不可少,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不文明现象,不妨从娃娃抓起,培养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等,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家长做表率,只有全社会对不文明旅游像“老鼠过街”一般“人人喊打”,文明旅游时代才能全面到来。

  最后,旅游时,不妨借用徐志摩的一句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更不能留下一道道“伤痕”。

  作者:齐国瑞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