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改地名当考虑“四种因素”

2016-08-04 11:10: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据8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为改地名,一个县改牌匾花费了100多万。缘由是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段时间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

  不管是沿袭原地名还是换回以前具有典故的地名,它都将改地名再度纳入人们眼球。

  今年,有知名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人民网等主流网站编发时直接改为《需慎之又慎 “徽州”不妨恢复》,紧接着央视《东方时空》“改名风波”的节目播出,地名改名成为热门话题,如今人民日报再次撰文谈论某地改地名一事,改的话题终究不能消停。

  湖北襄樊将地名改回“襄阳”,徽州与黄山、荆州与荆沙等地名之争,为改地名,作家作文呼吁、人大代表提案呼吁,不乏少数。笔者生活的城市,仙桃与沔阳的改名也是争议不断,仙桃籍作家池莉曾发文《大意失荆州 糊涂毁沔阳》。各方佐证改名理由,各抒己见。看上去,“改名”很美,但笔者认为要考虑四个方面因素。

  一是先看是否符合国家改地名的条件。是否按照国家改地名的条款来执行,随意提出,不经考证,势必是对当地不负责。今年3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4月14日 ,民政部就《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行政区域名称应体现当地文化特征。地名文化虽摆在重要位置,如果算文化帐的话,首先考虑相应条款和规定,当遵循。

  二是算经济账。地名一变,单位印章、公司牌匾、地图都得跟着换,单换印章牌匾,一个县就能花上百万,还且不说户籍户口全部要改。改名的反复折腾,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劳神费力,劳命伤财,得不尝失。有网友说,有这个精力,还不如一心一意抓发展,筑巢引凤,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特色有了,自然就提升了知名度。比如,30年前,义乌名不见经传,可现在一提到小商品贸易,人们首先会想到义乌,可是有谁听说过义乌要改名呢?

  三是算老百姓满意帐。地名本身是一个社会符号,轻易更名,必将带来识别的紊乱。改不改地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应该是老百姓说了算。怎样好记、怎样顺口,怎样实用,这才是他们关心的。至于地名的资源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景观价值、品牌价值等等,它的评估结果如何,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又有多少,老百姓买账吗?

  四是有必要征求新生代年轻人意见。在他们眼里,早已根深蒂固一个与生俱来生活的城市名带来的情节,如此换回历史典故曾用名,仅仅是上一辈人的追忆和缅怀?勿忘历史才能继往开来,并不是要做回“古代”的现代人。尊重历史地方才有生命力,不改地名也不是不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表现。文化历史底蕴新生一代是要了解,但是也不至于要用改名的代价。保留历史文化的美好,在现代承接争创更优,今日的文化成果也会是明日的历史底蕴,现在丰富了的文化内涵也将是明日的历史和宝贵财富。

  地名慎改,不宜改则不改,不宜盲目跟风。几年前有地方改名后,也不见得带来多大经济效益和知名度。所以,不要再折腾“地名”了,换地名并非提升知名度和经济收入的唯一法宝。有多的心思,还不如花在怎么做事做在老百姓心坎上,花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上。

  作者:胡慧敏

责任编辑:王海燕
新闻关键词:改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