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用制度选择更好地去敬老

2016-06-29 11:21:00 来源:北京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上周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6月26日起,上海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的制度正式停止,改为发放综合津贴的方式。那么,这项新政执行效果如何呢?据27日新闻晨报报道,该报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据一些线路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至少下降了八成以上。例如公交沪朱线,平时这里每天都有大批的老年乘客来坐车,车票要12元,老人持敬老卡可免费,因此吸引了大批老年人乘车前往朱家角游玩,而26日上午10点,该终点站的车厢内,几乎看不到任何老人。此外,对于一些没有留意免费卡截止日期,没带钱的老年人,公交公司也给予了宽容谅解,允许他们免费乘坐,并及时告知了新制度,提醒他们下次记得带钱。

  在全国各地普遍对老年人乘坐公交实行免费的大背景下,上海此举可谓“吃螃蟹”。那么,是不再敬老了吗?恰恰相反,沪籍老人从此享受的福利是更多了。据悉,上海为了提高本市老年人福利水平、促进老年人福利均等化的地方性社会福利,针对沪籍老年人建设了一项“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把“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等单项补贴,统筹调整为统一的老年综合补贴,受益范围扩大至65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受益人群由170万人扩大到270万人,每年财政补贴由8.5亿元增长到超过33亿元。老年综合津贴通过“上海市敬老卡”发放,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交通免费,而是涵盖了其他生活消费支出。老年综合津贴标准不是死的,还将根据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出适当调整。

  具体到交通问题,据上海卫视新闻,上海市交通委2015年10月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当月大约有158万持卡人没有使用敬老卡,占总数的六成,21%的持卡人出行次数每月少于16次,敬老卡沦为“鸡肋”,失去了惠顾老人的社会意义。新政后,老年人今后可以通过购买“保通卡”,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和节假日全天免费乘坐上海市除行驶高速公路线路、机场线、旅游线及磁浮线外的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通过错峰免费乘车来引导老年人调整出行时间,避开上下班高峰,避免与通勤人流重叠,减少因为座位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摩擦,进而在未来降低因为某些老年人的不文明行为而导致社会对老年人整体所产生的负面印象。

  上海的实践刚刚开始,也许未来还会出现一些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管理者可以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国际上,很多大城市也都推出了“非高峰时段卡”或者采取非高峰时段费用打折的方式引导、疏解人流。国内有关人士呼吁了很多年,如今看到一线大城市确有实施,还是很值得期待的。解决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以“让座之争”为代表的交通困局,看似小事,却是对管理智慧的考验。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各方利益博弈之后取得的一种平衡,其中的过程既艰苦漫长又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些博弈和平衡,长期积累下来,才有了现代管理经验。面对问题,不思解决,而是急吼吼推出某些收费或者禁令,则过于简单粗暴,体现不出现代文明社会的质感。(张丽)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