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欣:切不可置“眼镜门”之教训于不用
据安徽商报报道:昨天,石台县教体局公布了事发考场的探测视频监控调查核实情况,该县教体局认定,监考员的操作和处置符合有关规定。(6月16日中国新闻网)
考试中途,监考员收走考生眼镜,检测是否为作弊工具,经较长时间的鉴定后归还,耽误了考生作答的速度与情绪,给考生带来了非常不利的考试体验并影响到其后继科目的发挥,还有可能直接作用于考生的人生前途与命运,让人气愤与不解。
气愤的是,“眼镜门”折射出人文关怀的缺失。安徽省公布高考“眼镜门”调查结果为“都没过错”,监考员按“正规程序”清查,考生更没有错,但公平的监考程序却带来了不公平的结果。在监管领域,我们常强调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以期更好地保证效果、确保品质。事前检查过关,事中检查认定为可疑,为何直接忽略事后监管?正如多数网友出谋划策,怀疑考生的眼镜可能有问题,可以等考试结束后留下考生细查,若真有问题,考生成绩按作弊处理,定当作废;若没有问题,则可避免误伤无辜,影响考生的考试。误伤得“没过错”、没商量,不禁让人气愤。
不解的是,“眼镜门”反映出机械的本末倒置。监考员的职责,不仅是防止考试作弊,更有维护考场秩序、营造安静环境、维护考生权益。况且,实行“最严高考”,防止考试作弊,实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考生权益。而监考员机械地执行防止作弊,而忽略了考生权益的维护,可谓本末倒置,本也符合规定的行为不禁让人废解。
“眼镜门” 暴露出监考制度及监考培训存在的某些弊端。“都没过错”,错的是未经事前培训提醒、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制度的行为以及制度缺失防范于未然的应急建议、毫无人文关怀的应急准备。韩寒在《太平洋的风》一文中写台湾的好,其中有个配眼镜的故事,为了帮助顾客应急,第一家赠送了日抛型镜片,第二家安装了临时的镜架,“好”到让人不敢相信,尽显人文情怀。高考系人生大考,教育部门在筹划“最严高考”的同时,何不打造“最暖高考”呢?若有备用眼镜临时替换,或许“眼镜门”的悲剧也可避免。
“眼镜门”已过,“都没过错”的结果已出,但我们切不可置“眼镜门”的教训于不用,反思监考制度、体系及人文关怀、责任担当,从而更好地为考生服务,避免类似悲剧重生。
作者:舒欣
- 邓海建:没错,是高考“眼镜门”最佳答案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