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磊磊:“街头筹款”纵使无奈也不可取

2016-06-17 11:01: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今天上午9点多,昌平区回龙观东大街附近,来自广西桂平的何女士面戴头罩,当街扮演“蜘蛛侠”,举牌求路人拍照,为身患噬血细胞综合症的5岁半儿子小威(化名)筹钱治疗,身旁纸板上写着求助信,引来路人驻足围观。(6月16日《京华时报》)

  “没钱,孩子只能等死”,撇开骗子团伙不说,这或许是所有父母进行“街头筹款”的初衷。一次重病,动辄耗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无疑是难以承受的浩劫。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以各种各样博取眼球的方式,去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善意”。

  为了患有白血病的亲人,有人情愿去做“人肉沙包”;为了身患重病的女儿,有人街头举牌“卖拥抱”;为了身患噬血细胞综合症的儿子,有人面戴头罩扮演“蜘蛛侠”。凡此种种,是命运重压之下的无奈之举。现实之中,同样的悲剧并不鲜见,但每次都能引起部分路人的共鸣,以及整个舆论的热议。

  倾家荡产或负债累累,往往也无法让这些家庭走出重病的魔爪。孩子的病情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绝望和苦难催生出街头筹款的万般无奈之举。“没钱,孩子只能等死”不只是父母心中的哭诉,更是对大病救助的“控诉”。孩子的生命是无辜的,家庭的能力是有限的,大病救助更需要政府、市场和慈善组织的合力。

  然“街头筹款”纵有千种无奈,也不是可取之法。基于现行的社会环境,信任体系并不牢固。无法保证投机倒把者利用公众善意,将这些街头筹款的无奈之举,演变成借机敛财的无耻伎俩。这样的负面示范,若经网络传播与媒体渲染,更容易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

  街头筹款也难以保证能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毕竟,孩子的手术时间每耽误一刻,就少一分成功的几率。有限的时间里筹集到高额的救助款,恐怕并不那么容易。在这样的语境中,网络众筹和政府部门的介入,就显得极为必要。

  如今网络众筹已经日趋成熟,只是缺少权威认证的众筹平台,以及公众普遍熟知的众筹“入口”。网络筹款的速度显然远胜于街头筹款,不妨让媒体介入提供线索,在确保被捐助对象病情属实的前提下,在众筹平台上发起“全民募捐”。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儿童大病救助”一直未能进入实质性阶段。政府在对待“大病救助”的问题上往往处于“缺位”或者“假装摸石头”的状态,反倒是“不差钱”的基金会成了“第二财政”。试问,富裕的家庭可以选择高额保险,贫苦家庭的治病问题该由谁来担保?难道“看大病”只是有钱人的“特权”?

  但凡还有其他办法,没人会甘愿在街头接受别人怜悯的眼光。而所有的这一切的背后,看似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又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救助他们的不应只是来来往往的好心人,更需要当地政府的责任担当,以及社会保险制度来兜底。

  作者:磊磊

责任编辑:王海燕
新闻关键词:街头筹款无奈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