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梁春雪:“没公车不愿下乡”不应过度解读

2016-05-30 15:12: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但记者在全国一些地方采访时发现,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9日 新华网)

  公车改革之前,经常会遇见“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尤其是去路远的乡镇下乡,早上八点半从单位出发,到达目的地就接近中午,去了之后吃饭肯定是少不了的,吃完饭拍拍屁股走人也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都摸不准领导到底是来吃午饭的还是来下乡的,这样的下乡,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还增加了乡镇财物的支出,让很多基层干部心有怨而不敢言。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落实八项规定具体措施,对转变政府职能有重要作用,但是,车改之后,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怕花自己钱下乡的官员,认为钱到了自己兜里再往出掏就亏大了,因此不愿下乡;其次,车改之后,下乡改善伙食官员肯定会相应减少,面对“下乡少”现象减少我们也无可厚非。

  笔者认为,对于“没公车不愿下乡”的官员,是“懒政”心理在作祟,应让其赶紧“治病”。首先,对于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人员,下乡是自身义务所在,不能因为车改就在乡里坐等接见百姓;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车补的意义,公务员车补是中国政府为公务员发放的现金补贴,用于补贴公务员在办公过程中所花费的交通成本,因此,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不能拿着国家的钱不下乡办事;再次,正常“下乡减少”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为百姓服务还要让百姓“三顾茅庐”,不利于发展良好的干群关系,也让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对于“走马观花”、“蹭饭”式下乡的官员,下乡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车改之后“下乡次数减少”也在所难免,这种“下乡次数减少”不仅节约了交通成本,也减少了基层单位的财物支出费用,更不用陪同官员“走马观花”,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这应该也是车改的初衷之一,应是好的现象。

  因此,“下乡次数”减少,我们应该理性的看,不应过度解读,过度进行批判,无论如何,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就要时刻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拿没拿到“车补”,我们都不能有“懒政”心理,只有在工作中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提高百姓的满意度,才能更好的改善干群关系,才能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梁春雪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