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贞峰:“标语式”浅教育救不了被骗的大学生
近日,一起荒唐离奇的网络电信诈骗事件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上当的是杭州一个19岁的大学生。接到骗子的电话后,他不仅按照要求转了款去骗子账户,还被骗子耍得团团转,骗子叫他去砸ATM机、向女性袭胸……(3月31日大众网新闻)
大学生受骗已经不是件新鲜事儿,这次之所以又引起网友关注,似乎是因为这位大学生又“蠢出了新高度”。很多人仅仅是将这件荒唐事付之一笑谈,但此时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去思考备受指责的高校教育究竟缺失在哪里,让我们的大学生总把“学费”交给骗子?
今年新学期刚开始一个多月,笔者身边就出现了多起大学生受骗事件,骗子的手段老套,但大学生却是当局者迷,被牵着鼻子走。被骗后他们回想受骗的整个过程,都会觉得破绽百出。
大学生被骗得莫名其妙,每次因为学生被骗而被指责的高校教育也不知所以。有的学校新生入学时,在校园各处都张贴了相关的提醒标语;有的大学也开设了安全防范类的课程。骗子骗术的高明,大学生自身缺少社会经验,情商低下太单纯……大学生被骗原因众多,似乎不应该由教育来买单。
的确,近年来高校教育已经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受骗的问题,但成效甚微的症结就在于教育的“标语式”和“浅薄化”。
首先,相关标语的张贴更多是一种形式,学生匆匆一扫并不能将防范意识内化,更何况很多高校仅仅是在新生入校,骗子活动最频繁的时候短暂地张贴;其次,高校的安全教育课内容单调,涉及面狭窄,局限于消防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传统方面的安全问题,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有关网络信息安全,文化科技安全方面的问题;最后,高校的教育总是踩不到点子上,大学生之所以好骗,是因为各种形式的骗术都准确地抓住了他们的心理,所以大学生被骗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问题,没有心理教育,只是一味地作为通识课灌输课本,当然不能取得成效。
大学生虽然大都是成年人,但由于与社会长期隔离,社会生存能力不足,家长习惯于用呼号的方式提醒这些初入社会“大孩子”,要提高警惕,谨防受骗,网友看到此类新闻,也只是提醒大学生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轻信他人,不感情用事,不草率行事,这些建议说出来简单,但真正要让大学生做到,还是得靠更深入的教育来补课。
所以对于杭州大学生被骗的荒唐经历,网友能当作笑谈,但高校着实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防骗”教育,当然,这种教育肯定不只是“标语式”的呼告。
作者:董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