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陈:从扁鹊答魏文王得到的舆情启示
据《史记·鹖冠子》记载,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原名秦越人。由于医术精湛,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在回答魏文王“你们三兄弟谁最牛逼”时,扁鹊说出一番大道理: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所以默默无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小范围知名;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大家看到我穿针放血、开刀敷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给社会管理者以重要启示———防患于未然,这是应对舆情的上善之法。
近年来,各级政府频频陷入舆情危机。不少突发事件,爆发只是一瞬间的事,酝酿过程往往很长,且可能缘于若干领域长时间积累的矛盾。这种情形已经愈来愈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遗憾的是,一些领导同志的舆情意识还停留在对事件的认知敏感程度上,很多政府部门处置舆情时侧重于舆情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而忽略了舆情危机的源头治理。一言以蔽之,缺乏“治未病”的舆情大氛围。对各级政府而言,正确应对的同时,“未有形而除之”,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选择。预防远比处置面对的政治风险小,投入的综合成本更低。
网络舆情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根据网络舆情酝酿、萌芽、孕育、暴发、消失的动态变化规律,完全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环节,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但从根本上讲,要警惕“技术万能”的自我安慰,着重从制度建设上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理顺舆情预警机制,敏锐捕捉一些带有倾向性或群体性的信息,像扁鹊长兄那样“于病视神”,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所谓“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效果在好”,从预警和应对角度感知这些舆情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可以最大限度将负面影响降低或消除,对于争取时间、争取主动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网络舆情的成因,及时研判,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基础。应对网络危机,关键是迅速辨别来势汹汹的“网络口水”到底是真的危机,还是简单情绪的宣泄?有没有可能烈度突然升级?这就要求舆情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力和预判力,在舆情收集基础上,对舆情来源、真伪和走势进行分析,捕捉和发现苗头性的负面信息,准确预判,避免其扩散蔓延。反言之,没有对舆情信息的准确收集、统计、分析和研究,在实际应对中就会错误的研判舆情的发展态势,所谓处置策略就会沦为一些故弄玄虚的空话,其代价就是“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病是治好了,人也吃了大亏。不客气的说,政府还有多少公信力可以重来?
据观察,在各类舆情事件中,往往是舆情由初起转入高潮阶段以后,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才开始应对。一旦应对,面对已经“风起云涌”的网络舆情,要么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要么焦头烂额撞运抓瞎。于此可知,不少政府部门还没有形成对网络情况的收集制度和意识,也没有合理的前瞻性分析汇总。要想从容应对舆情,必须前置预防关口,形成应对预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必须紧扣舆情特点,把握舆情导向,按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抓住舆情指向,充分运用舆情监测系统等信息分析工具,形成上下一致、部门协调的联动机制。
诸多教训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如果舆情工作没有打好“提前量”,将会导致网络或现实中舆情频发,严重者还会冲击公共秩序,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是:各级政府提高执政效能,努力在读网、用网、懂网上有突破,在育网、管网上见成效,努力提高舆情预警、预判、预案处置能力。各级社会管理者应多向扁鹊长兄学习,“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从而掌握舆情主动权,于社会和谐善莫大焉。
作者:颜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