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青玲:让长江之美有“颜值”更有“气质”
“拥抱群山之深情婉约,穿越峡谷之气势磅礴,滋润平原之瀚漫开阔,涌入大海之宏广豪放。”看到这样关于“长江之美”的描述,对比长江急需保护的现实状况,我想,很多人会跟笔者一样,颇有种“一石激起千层浪,两语道破万物情”的感慨。
在很长时间里,由于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的长期不平衡,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
当今湖北,有着宏大的发展目标——“五个湖北”近在眉睫,中部崛起“长三角”曙光在前。然而,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之间实现平衡;如何谱写“万亿倍增”的新篇章,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这就需要走绿色发展之路,而“保护长江”就是最好的绿色之路。
今年两会上,保护长江成了“热词”,两会结束,守护长江的“湖北行动”也掀起了“热潮”。作为拥有长江干线最长的省份、三峡工程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发出了建设生态长江的最强音。
没有理念的先导,就没有行动的跟进;思想上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上能否突围。绿色经济,让发展与美丽同行,这是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坚持,到“绿色发展”理念的植入,湖北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路上,严要求、出实招,极大改善了长江“颜值”。
诚然,“颜值”是长江之美的基本底线。但是,笔者想说,美丽长江不仅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不仅要有颜值担当,更要有内涵气质。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大长江污水治理的同时,同步推进长江文化建设。
我们说“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其实,正需要一种文化的力量,融合起共建共护的力量。当前,“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蓝图已绘就,如何避免建设面临被动和受制局面。文化是涵养,只有让长江之美有“颜值”更有“气质”,才能使得发展有“物质”更有“精神”。
立足当前与长远,坚持发展与转型同步,建设与管理同抓;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兼顾经济硬增长、文化软实力,进而实现江美、民富。
作者:江夏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