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江南一木:专车与出租车不是“零和博弈”

2015-07-26 09:10:00 来源:搜狐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文/江南一木

  据凤凰网报道,随着滴滴快的和Uber进行补贴专车、烧钱大战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正在受到来自互联网的猛烈冲击,让陷入份子钱以及专车、快车等多重压力下的出租车司机何去何从成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见7月1日凤凰网)。

  专车的理念源起于美国,漫延至全球,是“互联网+”理念的经典案例。它用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有效解决了乘客与出租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壁垒“荡然无存”。它的便宜、便利,让一直处于政府和行业壁垒保护中的传统出租车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但是,专车与出租车真的是“势不两立”吗?

  从表面上看,是。专车平台“+”的多是没有运营资质的社会车辆,而不是具有合法运营资质的存量出租车。携互联网优势的专车轻松地“抢夺”了出租车的市场份额,被出租车“死磕”是势所必然。

  其实则不然!专车与出租车不是“零和博弈”。表面上的专车与出租车之争,实质是政府管理的“滞后”与出租车公司的“守成”所造成的。

  专车平台公司超范围经营、大多数的专车都是无证经营。交通执法部门其实不用上街堵截、上门“约谈”,只要查阅一下专车平台的运行资料就可依法查处。有严格执法,无非法专车平台,专车与出租车的“纷争”是行政不作为导致的一个乱象。

  出租车公司可以“收买”打车软件,为什么不能“+”专车运行模式?滴滴、Uber从“零”起步就搅得风生水起,拥有众多车辆资源的出租车公司怎能视而不见?说白了,就是有专车平台的互联网思维,无出租车行业壁垒、无巨额份子钱、无出租车公司的“半垄断”暴利。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用专车运行平台,无异于自断干粮、自砸饭碗。

  在相互的“对抗”中,专车已成了一个古怪的精灵:一边被执法部门、出租车司机围追堵截;一边在民众的“簇拥”下我行我素。如何对待专车,已是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专车的创新性运营效果已赢得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同,它的推行已难逆转;传统监管体制下形成的出租车群体怎么平稳转型也是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社会问题,不能漠视。

  巴黎的出租车骚乱已把专车与出租车之争推向了一个极端,政府部门不能再坐视出租车司机“噪动”的发酵了。给专车一张合法的通行证、给出租车“+”上互联网思维,唯其如此,才能顺应大众的需求,实现企业间的双赢甚至多赢,保持出租车市场的健康发展,让创新的成果促进社会的进步、增进民众的福祉。

责任编辑: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