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特异保税店:电商挟政策而来的变局信号

2015-06-30 16:48:00 来源:羊城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螳螂

  一家号称保税店的商号在珠江新城开张,新店甫一开门,便赚足人气,抢购扫货人群蜂拥而至,蔚为奇观。这现象在城市中的新张店铺中,实不多见。这不能不让人感叹自贸区和保税店的号召力,也不能不佩服广州人的消费力。观察者认为,这是广州享受自贸区政策之后,人们追逐“政策红利”心理的曲折井喷。谁说广州人不关心国家政策、不关心开放改革?其实,广州人总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事务中,以自己的方式,显示着对国家政治的敏锐关注。

  抢购具有政策优惠商品的师奶们,默默在心里算计着自己购买的“保税商品”得到了多少收益,夸耀自己“吃螃蟹”式的消费是多么有眼光。但是业界,却不无艳羡地对这家“保税店”的入市成功,表示谨慎的关注。很多业内人士更关注这种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这在商品实体店普遍受到电商和网购压力的情况下,似乎颇有示范作用;而关注新型商业模式的人,则对这家“保税店”利用对政策的整合实现盈利模式的做法,更感到浓厚的兴趣。

  值得关注的是,从近日媒体的追踪看来,这家“保税店”似乎并不是传统的有税收优惠的“日用百货”超市。开放改革初期,广州也有过享受侨汇优惠的商店,那时候的侨汇店主要是国家为了创汇,启动电子等紧俏商品的国内消费市场而设立的“国字号”商店。当时侨汇商店使用外汇代用券,消费者按照进出境个人消费额度进行消费。因为广东是侨汇大省,又毗邻港澳,所以侨汇商品红火了整个市场,在为国家创汇贡献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时光过去了三十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了电子产品的世界出口和代工基地,相反,一些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增。据介绍,广州这家“保税店”是典型的电商介入实体店后,实现O2O的产物。

  按照现行政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业务试点主要有“直购进口”和“网购保税进口”两种模式;“网购保税进口”中,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下单后,货物从海关监管的保税仓邮寄到消费终端,这种消费模式作为个人消费在一定额度上,只需交纳行邮税,比一般贸易税具有30%左右的优惠。现在,电商平台在海关的监管之下,把保税仓前置到城市商业旺区,对消费者的“网购流程”进行“压缩”,实现线下直观的交易,但交易手段还是“保存”了网购流程。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利用政策合理避税的消费模式。

  尽管这种实体“保税店”是商业策略上反向思维的结果,但实现这种消费模式的实体店,前提一是要有雄厚的压货资本和对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二是要有海关等的政策支持。故而,这家店的实验性质是鲜明的,能不能持续复制,还要看政策的进一步空间。不过,电商平台运用自身的政策优势,反噬传统百货业的案例至此又增加了可期待的一例,这已经不仅仅是谈资,而且是严酷的现实。对业界这是一个变局的信号,但对消费者,不无直观的得益。(螳螂)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