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预防伤医,技防不如心防

2015-06-18 10:00:00 来源:长沙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烧伤面积达34%左右,重度烧伤面积超过15%,72小时内仍有生命危险……16日8时40分许,鼻咽癌晚期患者王某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电梯间内,将随身携带的一小瓶汽油泼洒到医生覃某身上并点燃,造成覃某重度烧伤。目前,王某已被警方控制。(6月17日《长沙晚报》)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伤医杀医案屡见不鲜。此次发生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伤医案,尤其令人唏嘘。事件发生后,不少网民惊呼,难道以后进医院都要过安检?医院加强安保措施是应该的,但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防范医闹和一些意外突发状况,而对于那些精心策划的暴力伤医杀医事件,再强大的医院安保也无济于事。

  比如,如果患者想针对性地伤害某位医生,那么即使医院加强了安保,也很难防范。毕竟医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呆在医院里。何况,一些大医院每天进出病人数以万计,如果实行像火车站、飞机场一样的安检制度,那么患者就医的效率将大大降低,即使医院能承受这样的安检成本,患者恐怕也不会答应。

  可见,对屡屡发生的伤医杀医案“技防”不如“心防”。所谓的“心防”,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医学科普,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更多的医学常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医疗水平、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从而对所患疾病有一个科学、理性而客观的评价,同时对疾病的治疗程度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事实上,大多数伤医杀医案件的背后,都是患者或其家属对疾病的治疗、健康的恢复及生命的挽救抱有太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一旦治疗的效果达不到患者的心理期待值,就认为是医生和医院没有尽力或人为耽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和对健康恢复的绝望,最终导致部分患者走向伤医、杀医的极端。

  如何对包括患者在内的公众进行“心防”?从长远来看,要由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社会性的医学科普工作,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产生看得见的效果。而更为直接的办法,则是当患者或家属走进医院,站在医生面前时,对他们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医学科普教育,比如除给出治疗方案外,医生还可向患者和家属介绍一下这种疾病的特点、治愈率以及当前的医疗水平和技术等。

  尤其是对于那些遭遇重大疾病,或久治不愈的患者,可考虑在医院设置专门的心理疏导部门,在普及疾病知识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情绪安抚等。正所谓“技防”治标,“心防”才能治本,医院在加强“技防”的同时,更应把“心防”提上议事日程。(苑广阔)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伤医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