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打破教材的销售垄断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下放教材和部分服务价格定价权限。下放到省级管理的定价项目包括教材价格,即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教科书和列入评议公告目录的教辅材料印张基准价。据业内人士分析,教材并不是作为普通商品或普通书籍销售,而是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不会作为盈利产品而采取市场化定价,教材的价格也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北京青年报》6月11日)
关于涨价之忧,笔者倾向于“不会大幅涨价”的结论。因为放开的只是中央政府的全国定价,而没有放开地方价格监管。同时,我国中小学教材一般不采用市场发行的模式,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为教材埋单的不是中小学生及家长,而是教育部门。或许可以这样预期,即便教材会涨价,其成本也不会直接加重学生及家长的负担。
笔者更关心的是教材的销售渠道的垄断问题。首先要说的是,中小学教材在整个图书行业的比重不低。此前,当当网CEO李国庆就表示,中国图书市场700亿元规模,扣掉教材、教辅,可能才三四百亿。可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有资格销售中小学教材的只有新华书店。
虽然说当下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定价都普遍较低,多为10元上下,但这不等于说销售教材就无利可赚。既然有利可赚,那为何只允许一家专卖?如果说教材的编纂需要政府部门严格监管,那么,在发行问题上,则应该适度放开。(王传涛)
责任编辑:罗燕
- 敢于给教材“挑刺”的孩子越多越好2019-12-27
- 为劳动话题入中学教材点赞2019-09-04
- 高校教材盗版缘何愈演愈烈2018-07-11
-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教材改革发挥更大作用2017-08-30
- 上海教材“走红”英国,教改不只是“西天取经”2017-08-15
- 语文教材争议多,说明改进空间大2017-08-15
- 期待教材委终结“奇葩教材”2017-07-07
- 李雷韩梅梅,一代人的英语童话2017-06-08
- 对语文教材修订不妨淡定些2016-05-25
- 有国学教材就能培养“完美人格”了吗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