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反思“倒牛奶”现象应有战略储备眼光

2015-01-14 16:50:00 来源:广州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日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卖奶难现象,“倒奶”“杀牛”时有发生。“倒牛奶”现象的根源,还是国际牛奶“价廉质优”,国内牛奶的质量既不受消费者信赖,价格高企也毫无优势可言。因价格、质量、口碑上的差距客观存在,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国内一些奶农“倒牛奶”几乎成必然。

  但在评价这一现象时,能否完全用市场化手段分析,抱着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在笔者看来,应对“倒牛奶”不能仅在市场化大旗下听之任之。牛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食品,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更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若国产牛奶完全被国际牛奶淘汰出局,如此重要的农产品完全被外国企业把持,一旦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国内消费者必然“躺着中枪”。此外,近年来国际奶价一直在走低,但这可能只是一个暂时趋势,未来不排除上涨的可能。届时消费者会不会只能被动接受高价奶,而怀念起早已无还手之力的国产奶来?这两方面担忧不是多余的。

  经济全球化、贸易便利化是大势所趋,但像牛奶这样的基础农产品或许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普通商品,而应该用更为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在这方面,大豆就是一个明显例子。由于进口大豆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大部分份额,缺少议价能力的中国企业无法与国际巨头形成竞争,国内大豆市场在价格制定、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国内牛奶行业当然有很多自身问题,但绝不能把国际牛奶“压”得国内奶农“倒牛奶”视为一种正常现象。往小了说,这关系到我国牛奶行业从业者的生计问题,往大了说还关系到我国牛奶产业的未来发展以及食品安全、战略储备问题。因此,政府也应当积极介入,一方面引导我国奶企提高质量标准,走向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也应探索适当的产业保护政策,为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牛奶行业争取更加有力的发展条件。(章门仁)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到:
新闻关键词:倒牛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