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郑文:教育学生借鉴“四颗糖”的故事

2014-10-24 13:5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有市民通过微信爆料:10月17日晚,南京文枢中学高三男生小黄(化名),一晚上被政教处的一名老师罚站了两次。知情人透露,小黄先是从晚上10点站到了午夜12点多,凌晨两点多又被老师叫醒,并一直站到了早晨6点多。(《现代快报》10月23日)

  就因在寝室里喊了一句“老师来了”,学生就被老师罚在寝室外站通宵。如此惩戒已经背离其教育的目的,变成了一种隐性暴力,不但影响了学生正常休息,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此事件也说明,虽然法律早就禁止对学生的体罚措施,但是它在一些教师心中依旧挥之难去。

  教育的功能旨在培育启迪孩子的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如果教师用“暴力”手段来惩戒孩子的过错,只会将“暴力”刻进孩子的心灵,影响其一生。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应该怀有一份教育的善意。

  体罚、打骂学生之类的惩戒教育是否合理,至今还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虽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不得对孩子实施体罚,但在现实的教育管理措施中,一些教师图简单或多或少地染指硬性暴力惩戒。即使是一些学生家长,有时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老师的体罚。

  如何对待犯错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借鉴:陶行知在当小学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如此教育智慧启发着众多教育工作者。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没有大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艺术,惩戒学生同样需要爱的智慧和关怀。教师惩戒学生,应本着有利于爱的教育的原则,并建立在不剥夺学生主体权利的基础上。教育技巧不仅要体现教师的爱心和耐心,而且也能折射出管理的智慧和能力。山东有一个小学推行“绿色惩戒”,学生如果有迟到等违纪行为,将会有包括写承诺书、背诵孔子名言等“惩罚”措施。告别言语斥责和体罚的惩戒式教育,是考察教育和教师智慧的试金石。

  教育工作者应该善待和宽容每一位学生,少些粗暴教育,多些“四颗糖”式的教育,让任何犯错的学生都能得到真诚善意的帮助。

责任编辑:鲁珊珊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