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谢师宴”背黑锅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画上句号,和高考有关的话题却在持续发酵。与考前的励志鼓劲不同,“后高考时代”的论调多以批判、反思为主。比如,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已然登场的“谢师宴”现象,已经成为各类媒体争相评说的热点;有些地方还专门下“令”,严禁党员、干部操办、参加各类“谢师宴”,违者要先免职后处分。“谢师宴”俨然成了奢侈、腐败的代名词。
“谢师宴”从何而来?网上搜索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自西周时期尊老敬长的“乡饮酒礼”,并非专为老师而设,但从此而生宴请长辈之概念;一是等同于“升学宴”,孩子升学了,家长总要感谢一下老师,是专为老师而办。综合一下,说“‘谢师宴’是一种表达尊师、敬师、谢师的礼仪、风俗”应该没错。这么好的一件事为何如今成了“洪水猛兽”,要年复一年的被“群起而攻之”?
摆上宴席“谢师”有何不可?对参加完高考的学生而言,12年的学习生活,即便算不上寒窗,也一定是苦读。能在高三时达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做三角函数、会解多元高次方程,能背化学元素表、会画大气环流图……”的很多人的“最高文化水平”,学生自身的付出是一方面,老师的教育和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感谢老师们多年辛劳,可以写感谢信,可以送礼物,当然也可以请吃饭。“谢师宴”也是传递感恩之情的一种形式,没有原罪。
谁让“谢师宴”变了味?没有人反对“谢师”,“谢师宴”却不受待见,只因“谢师宴”已经远远超出了“谢师”的范畴。从形式上来说,“谢师宴”已经冲出家门、成为商家的招牌,动辄上千的高消费让原本人人都可以表达的“谢师”有了门槛。从内容上来看,“谢师宴”已经不单纯是为了答谢师恩,很多学生家长借此博面子、讲排场,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甚至斗富摆阔、趁机敛财。当“谢师”之情被金钱绑架,这样的宴席怎能不让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
“谢师宴”还能回归本源吗?吃饭,对中国人而言,简单又不简单,可以是填饱肚子,也可以是交流纽带。通过吃饭实现与老师的互动,感激过往的谆谆教导,请教未来发展的金玉良言,这才是“谢师宴”的本意所在。这样的宴席,是人情,更要讲求温情。不用豪华酒店、山珍海味,无须推杯换盏、铺张浪费,就是简简单单地吃顿饭,推心置腹地聊聊天,会不会更让人记忆深刻?打造这样的“谢师宴”,不是出几条禁令就可以的,更需要学生、家长遵从内心的道德律令。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老师的伟大有目共睹。请让老师堂堂正正地接受答谢,把“谢师宴”身上不该背负的黑锅除掉吧。(安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