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见义勇为”入选高考加分有待商榷

2014-05-26 10:40: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记者盘点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发现,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5月25日《法制晚报》)

  在传统高考逐渐显示出自身局限性的时候,通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在考生文化课成绩上再加一定的分值进行照顾,既有效保障了高校招录生源的综合素质,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又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能够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因考核不规范等因素难以保障公平。

  在今年新高考加分照顾政策中,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这种做法规范了高考加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性,值得称赞。而与此同时,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这种做法不得不让人有点担忧。

  首先,这种“见义勇为”的加分资格如何来评判?从法律意义上来理解,见义勇为指公民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但是在考虑能否加分时,见义勇为与否究竟由谁说了算?对于那些有人证物证的见义勇为行为来说,鉴定不是难题;但对于那些缺乏证据证明,而又实实在在属于见义勇为的行为,如何来认定?各地对见义勇为的界定标准不尽相同,外地见义勇为行为能否纳入本地高考加分范围?这些都影响着见义勇为加分资格的判定工作,执行稍微出现偏差,便会引起争议。

  最为重要的是,见义勇为是要建立在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的,假如有人落水,你不会游泳而去救就是不明智的。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处于十七八岁的,不少还是未成年人,属于被保护的群体。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保护自己的能力尚且不足,何以去见义勇为?我们不排除极端情况的发生,在20分的加分诱惑下,将有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偏激地选择与犯罪分子搏动,而放弃采取合适的方式,如及时报警求助去解决问题,这与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相悖的。

  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大家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青少年学生勇于担当,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敢于见义勇为是值得表扬的,但在自身不具备解决能力的情况下,还需从其他有效途径寻求解决办法。因此,将见义勇为纳入高考加分项目的行为还有待商榷。

  作者:谢成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