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需养成生态思维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高度,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生态思维养成,用生态思维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思维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生态思维模式有如下特点:
首先,生态思维坚持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系统观。一方面,生态思维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另一方面,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
其次,生态思维凸显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观。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把资源和环境看作被动的满足人类需要的外在要素,把自然视为人类的附属。而坚持生态思维就需要认识到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坚持生态效益中心论的观点,协调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三,生态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发展保护的实践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实践观,否则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
第四,生态思维追求人与自然互利共赢的价值观。工业文明体现的是基于个体利益诉求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生态思维把生命看作一个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命是有机体与环境统一的有机整体,把保护自然和环境看作是在保护自己。
生态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思维模式,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树立生态思维理念,加强生态思维养成。
坚持生态思维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思维的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时候贯彻生态思维,坚持生态思维的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自觉地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坚持生态思维需要用机制设计引导生态思维的养成。由于环境产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容易导致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改善生态环境,但却为了自身利益懒于采取实际行动,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公地悲剧”现象。因此,需要进行良好的机制设计,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努力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激励兼容。
坚持生态思维需要贯穿到具体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工作中。生态思维作为一种实践观,重要的还是要落脚到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注重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努力实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在行为方式上要引导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适度的生活方式。(王金胜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