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有辣味”的真批评才是真爱护

2014-05-07 17:31:0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6日召开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强调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将陆续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的关键环节,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动真格有辣味,不为人际关系所累,敢于向好人主义说不,真正红红脸、出出汗,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5月7日《人民日报 》)

  刘云山提“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动真格有辣味”,是对贯彻习近平“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指示精神的再动员、再部署,其深刻含义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敢于批评、要能直面批评,真正爆出“辣味”。

  有“辣味”的批评是一种真正的关爱,是一种难得的“苦口良药”。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己觉察不到的时候,或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别人提出善意的批评,不仅有利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还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使自己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有人说,批评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是针对人思想和言行上存在的“病灶”进行的一次门诊治疗,目的是争取把小“病”及时治好,防止变成大“病”住院治疗。一个“患者”如果能从思想上积极配合“治疗”,就会很快康复,防止“病情”恶化。反之,和“医生”对着干,怕“打针”、“吃药”,任由“病情”发展,就会由小“病”变成大“病”,到那时后悔就晚了。所以,既要欢迎赞美,更应该正确对待尖锐的批评。

  然而,现实中,有为数不少的党员领导干部潜滋暗长了一种与党的宗旨和形象极不相称的庸俗作风,在党内开展自我批评时,谈问题避重就轻、遮遮掩掩,不敢亮出心灵深处的东西;批评别人时,奉行“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的庸俗哲学,隔靴搔痒,拐弯抹角,躲躲闪闪,不愿说实话。特别是在批评领导时,惯于巧言粉饰、阿谀奉承,使“批评”往往变成了“表扬”,不仅起不到“拉袖子”、“提个醒”的作用,反而使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和刘云山同志关于“批评要有辣味”的讲话精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容得下有“辣味”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对待有“辣味”的批评,一定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古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人的本性是“闻喜则喜”,要达到“闻过则喜”,确实要有一定的境界。有句话叫“自己脊背上污垢看不见,也难已擦掉”,个人缺点错误,就好比脊背上的污垢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批评就如同“洗澡擦背”,只有请人擦除污垢,肌肤才能健康。你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对你的批评你才会愉快地接受下来。

  对待有“辣味”的批评,还要勇于反省自己。一般来讲,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受到尖锐批评决不会是无风起浪,而是会有所针对的。一件事情做得怎么样、一项工作完成的如何,往往是旁观者看得更清一些,作为被批评者,首要的一点就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要理智地接受批评,认真地想一想受批评的原因,想一想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站在批评者的角度来理解批评、思考问题、找出原因,以期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从斥责中接受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纠正错误,避免重犯错、犯大错。

  对待批评要知错就改。古语讲:“朝闻过而夕改之。”就是说一个人早上知道了自己的过失,晚上就应该改正。而现实中,有的人受了批评,虽然表面“虚心”接受,但却拖着不改或屡教不改,致使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多,错误越来越大。知错就改就是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掩饰、不推诿责任、不妄自菲薄,而是勇敢地面对和承担,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历史上许多明智之士或有成就的伟人,当他们犯了过失和错误之后,一旦觉察,就主动的认错,积极改过,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赖。

  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切实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真正像习近平同志强调得那样:开展积极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坦诚相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总结经验教训,交流思想认识,达到帮助同志、增进团结、做好工作的目的。(郭俊奎?)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