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黄燚:资源改革莫让“蓝印”起死回生

2014-04-26 13:08: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蓝印”,无疑是天津楼市近段时间的最热关键词。距离5月31日,天津取消蓝印户口大限仅剩一个多月,众多“蓝印客“纷纷向天津各个售楼处,力图抢答“末班车。(《新京报》4月25日)

  所谓“蓝印”,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公安机关加盖蓝色印章,而被称为蓝印户口。在福利方面,“蓝印”户口享受正式户口待遇,且持有三年后可转换为正式户口。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天津的“蓝印”会如此紧俏,且深受外地人追捧。

  那么,“蓝印”现象是否正常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的房产市场。房屋本是落户入住的产品,如今却和当地户口紧密相连,且成为卖点。这便是我国医疗、教育、生活等各方面资源的失衡的后果。

  面对高房价,百姓叫苦不迭,政府极力调控,限购令、房产登记、建保障性住房等措施相应出台,为何房价还不降?为何楼市依然火热?这并不是百姓的住房刚性需求所得出的表现,而是资源刚性需求所带动的楼市经济。

  以学区房为例,北京市实验二小的附近一间16平方米的平房,叫价竟高达450万元,而根据房屋中介介绍,在北京目前单价28万元的学区房已是“正常现象”,部分学区房单价甚至达到30万元。而一些学区房单月涨幅就达到了12.5%。学区房的火热在于什么?在于商家抓住了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教育失衡的今天,名校品牌的效应,学区房房价也就有了逆势而上,不退反进的现象。

  天津取消蓝印户口,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楼市的膨胀,但对于楼市的病态不过是治标不治本。面对现在的楼市,纯粹的炒房投机者得到减少,国人购房也趋于理性,但相应而来对于房屋所在地的资源环境却看得更重。在蓝印取消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于京津翼一体化的规划恐怕又将成为商家们眼中的新“蓝印”,购房者心中的考虑。因此,对于房价的控制,因直接命中要害。

  首先,均衡资源。在全城、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将人力、物力进行合理分配。打断人往高处走的思维,解决人才过于集中的现象。从而,避免城里人特定区域房,县里人买城里房,镇里人买县里房的死循环。

  其次,合理利用楼盘。自从“造城”运动开始,不少城市周边出现了一座座“鬼城”。这些楼盘为何没人购买?主要是医疗、学校、超市、交通等设施没有跟上去。相关部门应不减少新楼盘的开发,搞好现有楼盘的相应设施,才能为“鬼城”添人气,以最小资本,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最后,提升素质观念。以教育为例。成绩的好坏学校是一方面,父母、朋友的言传身教也是一方面。因此,家长们教育孩子,应该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以医疗为例。与其等着生病去医院治疗,不如提倡身体锻炼,加强自身免疫力。以生活娱乐为例。纠正大吃大喝大款消费的价值观,推崇亲人相聚,有情饮水饱的精神快乐。

  作者:黄燚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