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千谦:《舌尖》上多的是一份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在12年播出,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收视率,也广受好评;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之前就广受关注,4月18日首播,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热搜词和视频网站的点击率的高峰。
为什么一个美食节目能有如此大的关注度?首先当然是其精良的制作,就《舌尖2》来说,共用时500天,1000小时视频素材;150个拍摄地点,300余种美食,加之一流的团队剪辑出来的片子自然是精致和高水平的。当然,这是贯穿《舌尖1》和《舌尖2》的制作方式,那么让它在第二季仍能保有高人气的秘密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其在第二季中体现出的浓浓人文情怀。
第一集的名字叫《脚步》,导演李勇表示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这样的迁徙让人感到隐隐的伤感,因为带上了乡愁之情。
中国人的传统是重故乡的。古老《诗经》悠悠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月夜也更易勾起人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离开与归来更是让人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些都是萦绕在传统中国人骨子中的思乡情结,《舌尖2》中有流浪的养蜂人、有归国华侨,这些都是带着乡愁的人群,将他们的故事与食物连结在一起,更多的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
人文关怀不仅在于特定的人群,《舌尖2》中想传递的关注中国当代人的变迁,实则是关注整个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人文情怀。中国经过快速的发展,地域不再是阻碍人们发展的因素,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带人到任意地方。但是这种变迁不仅是在于地理上,还更在于心理上。北上广每年都涌入超过城市负载量的人群,“蚁族”、“蜗居”等时时刻刻在现实中上演,是为了追求更多,同时也在失去很多。《舌尖2》通过对食物的追根溯源,企图找到传统的东西,更有大地的气息的东西,让人们找到一些慰藉。
食物为灵魂,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为脊梁。《舌尖》系列传递的是一份态度,“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作者:黄千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