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伍里川:“不加增筋剂就加价”是一种绑架

2014-03-28 10:31:00 来源:现代快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套用一种流行句式:吃的不是面粉,而是面粉增筋剂。这也罢了,更糟糕的是,面粉生产企业告诉我们,要想不吃面粉增筋剂,就得多掏荷包。

  多家媒体报道称,包括中粮在内的国内面粉企业的产品配料中,均存在一种叫“偶氮甲酰胺”的面粉增筋剂。有研究报告称,该款添加剂的分解物氨基脲属于中等蓄积毒性物质,对心脏、肝和肾均有损伤。

  为此,中粮予以回应:添加量均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公司未来会转向使用天然用料,生产成本会因此上升,但是产品价格也会相应提升,相信消费者会接受提价。

  关于合不合标准、标准本身科学不科学,这在技术讨论范围之内。但是“不加增筋剂就加价”,却进入了不容回避的话题——强买强卖、不由争辩,消费者读出的潜台词是“被绑架”。说穿了,这是一种威胁利诱。

  加增筋剂,消费者健康可能受损;涨价,消费者荷包受损。消费者横竖都是“输”。

  对企业而言,加增筋剂,有国标当“垫背”;不加增筋剂,那是为你好,你怎么好意思不同意涨价呢?

  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加不加面粉增筋剂、涨不涨价,消费者都没有任何选择权和知情权,只有“听命”于中粮的份儿,而企业方面却始终占居道义的制高点,进退自如。

  当然,企业在这个问题上能找到法规依据。

  但一个不容否认的问题是:就算增筋剂不会令消费者健康受损,至少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吧?众所周知,偶氮甲酰胺用于增加面粉的筋力,属于改善型添加剂,而不是“刚需型”添加剂。本应遵循“可加可不加就不要加”的原则。

  想想添加剂乱象就明白。添加剂泛滥,最大动力就是降低成本,甚至以“无肉而添出肉味”贪婪牟利。

  事实上,中粮“不加增筋剂就加价”的表述暴露了相关企业的商业利益考量:使用增筋剂会带来巨大利润,将成本降到最低、增强口感莫不为此。

  凭什么,你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增筋剂”和“涨价”随意强加给消费者?

  特别是,添加增筋剂而合乎标准,只是底线,使用天然用料,才是安全首选、保险之策,也是企业之责任。使用天然用料而产生的成本,是面粉产品价值的应有组成部分,企业必须自己扛,怎么就成了“额外负担”,还得让消费者来扛?这样的转嫁,既违背经济学原理,也有违道德。

  昨天播发的新华社“新华调查”披露,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曾评估过偶氮甲酰胺的安全性:添加量在每公斤不超过45毫克的范围内,带来的安全风险可以忽略。我国相关国标限量就为45毫克每公斤。

  但不要忘记,业内力挺“安全”并不奇怪,在更大的范围内,食品添加剂之争从未平息。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不少国家就明确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增筋剂。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我们最该做的是时时对照最新研究成果和共识矫正“标准”、规范生产模式,而不是以“合乎底线”为理由维护自身利益,不作丝毫利益让渡。

  一句“相信消费者会接受提价”,令人狐疑,难道你能代表广大消费者的意愿?退一步说,假如消费者接受提价,那么那些年你因使用增筋剂而得到的巨大利益,是不是也要给消费者分一杯羹呢?

责任编辑: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