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禁“网络热词”权力倨傲下的“洁癖”

2014-03-28 10:00:00 来源:长江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4月1日起,“河南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将正式施行。其中规定,“高大上”“白富美”“女汉子”“喜大普奔”等网络词汇,不能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教科书中。(3月26日中国广播网)

  网络热词被禁入红头文件,尚可。因为那是权力表达的格式文本,自我约束,值得尊重。但是禁入教科书,那就是权力倨傲,这样的文化洁癖不仅有擅权之嫌,更是对教与学权利的侵凌。在网络信息时代,这是权力对公众文化和现实社会的麻木与隔膜。

  古今中外,官方价值评判和道德标准,追求的大抵是固化的秩序稳定。而且,其所为也很符合中庸的意识形态内涵。但是,官方的秩序根基建构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社会文化的平民属性和多元色彩,不能总是契合官方的评价标准。发生冲突,如果没有损及法治底线原则,哪怕徘徊于道德的边缘线上,公权力最好还是宽容为好,切莫以道德裁判者的角色对大众文化予以指责甚至施以权力强制。否则,权力将会被视为不开明和虚伪的象征,在后世人的评价中变成恶质符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世纪的教会,到北洋政府尊孔卫道的煞有介事,莫不如是。

  网络时代,公众文化最为雀跃,人的表达也更无遮拦,青年一代的加入更在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呈现出新特点。所谓网络热词,就是中国信息时代的平民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成果,和历史上曾经流行的大众文化一样,具有新鲜、个性、激赏、另类甚至偏离主流文化和道德观的特点。但恰恰是和主流秩序不那么契合的反潮流属性,决定了其更具生命力。

  中国网络热词,不仅流行于数亿网民之间,也开始出现在官博官微,一些精英人士,也习惯用网络热词在虚拟空间乃至现实社会进行交流,以彰显自己的与时俱进。甚至,中国网络热词也被西方主流媒体报道讨论,还有很多被纳入牛津字典新词。

  人气斐然的网络热词,最接地气。这样的热词,应该宽容以对,或者说由其自生自灭。没有生命力的网络热词,自会被人淡忘而消亡;有生命力的网络热词,行政命令也是禁不住的。

  语言很有意思,有的时候有的场合,的确需要法规制度予以规范。但更多时候,语言在大众文化的土壤中才更具生命力。乡村俚语,往往比官声雅言更鲜活更形象。以《诗经》为例,现在人看来是经典的“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作为民歌的“风”就超过160首。即便《论语》,也是当年孔子和其子弟口耳相传的鲜活“语录”,并非掉书袋子的佶屈聱牙之言。再如欧洲“共同语言”拉丁语,因为不接地气,成为宗教和经院语言,久而久之失去生命力而只能在植物学的教材上呆板地存在。再如文言文,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也只能在“新文化运动”中为白话文所取代……

  网络时代最大的特点是自媒体的活跃,虚拟的载体空间让每个人都成为自由写作的作家,因而就有大量的网络热词诞生。公权力,要管就管自己的事儿,比如让红头文件更亲民,让各类公文去除官话废话,等等。

责任编辑: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