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有“国民共进”,才有基业常青

2014-02-26 09:37: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混合是手段,共进是目的。国企、民企深度融合、长短互补,才有大国强企、基业常青

  近日,受益于“油改”的概念,石油、石化板块看涨。舆论认为,市场信心的乐观积极,是对中国石化向民营资本开放销售业务的嘉许。而若深远视之,中央企业于此率先破冰,不仅将三中全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承诺落到实处,也为国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外力推动,更为实现国企与民企的共进、共赢推开了一扇公平之门。

  国企携手民企卖油,被媒体称作“慷慨割肉”。的确,作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成品油供应商,中国石化拥有完备的成品油销售网络,自营加油(气)站已达30532座。就拿2012年经营收益427亿元来说,即便参股比例不超过30%,社会与民营资本的红利分享也相当值得期待。人们常说的触动利益、啃硬骨头,不正是如此吗?

  一段时间以来,行政化的垄断体制让少数国企染上了大企业病,安于现状、暮气沉沉。对中国石化来说,注入新股的加油站市场嗅觉更灵敏,是否建设充电桩、ATM机器、LED广告,将来还得大家商量着办,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而同日起跑的格力集团,之所以转让不超过49%的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为了引入鲶鱼效应,激发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

  相比内部治理的优化、运营效率的提升,混合所有制更有利于市场公平正义。由于政企不分,有的国企一边尽享信贷、土地上的父爱主义,一边又挟垄断之威与民争利。比如一些通信企业,因结算纠纷降低互联互通质量,令用户承受了过高资费,难以尽享本应由充分竞争带来的舒适体验。而无论“上海20条”还是这次的混业经营,无不指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改革主题词,令社会对市场化的方向积累更多信心、达成更多共识。

  当然,一片褒扬声中也有怀疑:民资参股是不是只有财务权没有话语权,会不会让其进了玻璃门又入旋转门?从过往经验看,这样的担忧并非多虑。当年,民企光宇在衢常铁路持股34%,但很快就不再投资,随后全部退出,原因便是同股不同权,经营上处处受制。再比如,国家层面早已放开上游的原油进口权,民企虽有配额,却还需央企出具排产证明,主管部门才肯放行。也因此,一些民企对今天的混业能否结出明天的硕果,仍有顾虑,仍在观望。

  可喜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语境下,这些顾虑与观望正在逐渐消融。回望激荡30余年的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到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呈现的是一条多元、多业的分化之路。分化至今,产权交融已被中央高度重视,并明确定位“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资本参与国企价值创造、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大国之崛起,先有企业之兴旺。混合是手段,共进是目的。国企、民企都是民族企业,目标、利益具有一致性,它们在所有制层面的深度融合、长短互补,超越了所谓“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纠结,既不是重回“一大二公”的老路,更不是要彻底私有化,而是踏上了一条生产关系主动适应生产力,从而释放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实现大国强企、基业常青的正路。(周人杰)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