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涂洪长:犯罪地域性的公共讨论应慎之又慎

2014-01-16 09:55:00 来源:现代金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某地骗子多”“某地是造假乐园”“某地以抢劫致富为荣”……在私下场合的言论中,这样的武断之言我们或有耳闻。而新近一帖《中国犯罪之乡地图》的“奇文”却堂而皇之地登上网络公共平台,引发网友纷纷“对号入座”,围绕“地域攻击”的争议再次蜂起。

  尽管这次“地图炮”穿上了所谓学术探讨的外衣,但透过其来源不清的数据、极不严肃的调侃和以偏概全的结论,地域攻击的气息仍清晰可闻。这样一篇杂糅了新闻调查、社会学论文和网络段子笔触的“宏论”,竟然被某些人冠以“科普文”“扫盲帖”,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并慨叹“地域歧视”阴魂不散。

  “在XX,年轻姑娘青睐的是靠外出撬保险柜发财的男性,遵纪守法在家务农的往往被人瞧不起”、“XX等地民风彪悍,犯罪目标较大,危险系数高”……在“犯罪之乡”一文中,类似这样直接点名的结论比比皆是,而关键论据却查无权威来源,更缺乏统计学意义上的数理支撑,多的是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这样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犯罪之乡”的冠名自然也难逃“污名化”的指责。

  某一地区参与某种类型犯罪的人员较多的现象或许存在,但对犯罪的“地域性”过分强调甚至直接给某地戴上“犯罪之乡”的帽子,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而言都不足取:理论上任何地区何种犯罪都属少数,难以从地域文明的角度去阐释犯罪成因和动机,反而导致一竿子打落一船人;而实际上,“XX地骗子多”等调侃、流言已一再影响到一些地区的形象和该地区人民的感情,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歧视性伤害。

  地域性问题复杂而有趣,中外历史上关于“地域性”问题的讨论从未中断。而随着社会文明和法治程度的提升,“地域歧视”和“地域攻击”已越来越式微。特别是在公共舆论空间,“地域性”讨论更应是敏感问题,不能只顾“有趣”而忽略地域歧视造成的社会影响,各方应严格检讨言论中不准确、不恰当、不文明的表述,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事实上,类似的经验教训中外历史上已并不少见。

  抛开《犯罪之乡地图》一文中的“地域性”误导,其对当前刑事犯罪浪潮背后的社会学探讨并非一无可取。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公共服务不均、比如城市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等,都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犯罪发生背景,对于打击和消除某些犯罪还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在公共讨论空间以“地域性”来区分犯罪类型甚至犯罪手段的高低,这样的“地图炮”有百害而无一益。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责任编辑: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