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走出“卖方说了算”的金融困局

2013-12-28 10:55: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只有买方市场形成了,市场机制才可能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为具体领域的体制改革指明了路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也要秉持这一基本取向。

  没有市场体系的完善,金融业的效率难以实现最优化。人们都有这种体验,当菜市场的品种越多、且彼此替代性越强时,消费者就有了较为充分的选择空间,与销售者的议价可能性就较大。反之,则只能被迫接受定价。这种现象,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买方市场形成。相对于卖方市场而言,它能扩充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与议价能力,也要求卖方必须遵循买方需求来组织生产、调整结构。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只有买方市场形成了,市场机制才可能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市场价格才可能符合双方共同意愿、在合理区间波动。遗憾的是,当前在金融领域,还未能形成成熟、充分的买方市场。以存款市场为例,2000年以来,尽管物价涨幅多次上扬、存款出现实际负利率,但无论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还是实体企业存款,都快速增加、屡创新高。这就是因为,在存款市场中,相比商业银行等存单的“卖者”,居民与企业这些存单的“买者”,往往缺乏选择和竞争的能力,只能被迫接受“卖者”的定价。

  更复杂、困难的情况出现在贷款市场。多年来,以“数量少、渠道窄、价格贵”为特征的“贷款难”,始终未能彻底解决。从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看,全国数千万家企业,能够发股发债融资的不足3000家,绝大多数只能依赖贷款获得资金,贷款市场也因此成了商业银行“说了算”的卖方市场。存贷款资源主要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意愿配置,这本身也不符合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要求。

  针对这种不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一是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对外开放”,也特别强调要“对内开放”,“对内开放”的目的,并不在于增加多少新的民营金融机构,而在于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在促进金融机构内部改革方面的作用,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二是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实体企业的融资能力,使其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展开经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展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闲置资金的用途,提高金融资源的选择能力。

  三是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实体企业自主发行债券,有利于提高在存贷款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改变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格局。这里的关键在“直接”两字:只有让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直接对接,使各类公司债券直接向企业、居民销售,才能避免商业银行不合理的渔利,也才能改变居民储蓄存款扎堆的现象,让他们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的机会。

  金融市场看上去虚拟,实际上对所有实体市场都非常重要。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机制完善、功能齐备和效率提高,必须走对改革之路,使得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增强企业和居民在金融市场上的选择能力,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王国刚/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