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解“诈摔”纠纷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最近几天,四川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分局通报的一起案件,引发了网友围观:当地一名74岁的老太太声称,自己6月在楼下倒垃圾时被3名玩闹的小孩撞倒,要求家长赔偿医疗费,但警方采信多名目击者的证词后认定,老太系自行摔倒,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不过,老太坚称自己是被冤枉的,甚至赌咒如果说了假话“全家死绝”。
自7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开始,每当谈及类似“老人诈摔”纠纷,舆论都惯于从社会信任和社会道德的角度探讨,反倒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毫无顾忌地去帮助他人。从这一点来看,达州警方在法律框架内处置纠纷并惩治“诈摔”者,开了一个不错的先例。
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的老太对处置结果存有异议。公共事件无惧争议,但要化解这种双方各执一词的纠纷,拿全家性命“赌咒”是行不通的,归根结底还得“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回顾“诈摔”事件始末,涉事小孩的家长通过举牌寻找证人、向派出所报案等行为,还原了事实真相,依法认定了责任归属。在出现新证据之前,当地警方的处置结果都是站得住脚的。老太如果真想翻案,也应同样选择法律途径。有报道称,她已申请复议,这比“赌咒”更管用。
通过这起尚存争议的事件,反思近些年频频出现的“诈摔”纠纷,我们应该放弃对“道德乌托邦”的想象。求解“诈摔”纠纷一类的问题,徒有道德呼吁还不够,依法定纷止争才是必选项。只有大家都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懂得用法律途径而非“私了”来解决争端,才能防范一些跌破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
随着依法解决成为常态,“诈摔”的法律风险和道德成本会不断增加,“助人为乐反被诬”事件肯定也会越来越少。(汤嘉琛/原文刊于11月25日《新民晚报》,有删节。原题为《解“诈摔”纠纷应靠法律而非赌咒》)
责任编辑:鲁珊珊
- 涉疫消费投诉是对应急维权能力的一次检验2020-03-16
- “首起公众号纠纷案”具“破冰”价值2019-12-03
- 莫让婚闹习俗变恶俗2019-05-07
- 不要用身份对立夸大“医患纠纷”2019-04-29
- 社会治理要下好“绣花功夫”2019-02-21
- 司法大数据对公交安全有何警示2018-11-20
- 事情“反转”,板子应该打在造谣者身上2018-09-27
- 小矛盾自己解决,社会和谐的民间样本2018-09-07
- 披着“科学”的外衣,它想干什么2017-12-08
- 运碎一件宋瓷只赔1000元 快递理赔谁来较真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