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光明网评论: “自强计划”如何真正利好农村学子?

2013-11-23 15:35: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光明网评论员:11月21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6校联合公告,共同实施自主选拔“自强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以及全国所有的乡镇农村中学,招收长期学习和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的优秀考生。获认定后高考最高可降60分被录取。

  这是名校自主招生向农村考生倾斜的一大步。其实早在今年5月初媒体就曾报道,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其中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将由去年的1万名增至3万名。此外,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农村学子考取名校越来越难,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清华大学一项针对2010级学生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只占总人数的17%,而当年高考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也在过去20年间从三成降至一成;另一项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都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

  农村考生离名校越来越远,原因到底在哪里?教育界专业人士曾分析,名校的招生名额分配多集中于发达地区、自主招生制度和内容对城市学生有利、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正是这“三座大山”把农村学子挡在了名校之外。这样的现实也一度让舆论喟叹,“寒门难处贵子”!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绝对不能在教育领域上演,这也是社会共识。教育公平关系到代际流动,乃至更高层级的社会公平。所以,名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学子倾斜,这算是一种“补救”而非“偏爱”。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补救”如何才能真正对农村学子产生利好影响。6所名校发布“自强计划”的公告后,就有农村地区的校长表示“自主招生占去的名额越来越多,统招名额少了很多,单纯通过高考上名牌也越来越难”。也有农村教师表示,“自强计划”虽然放宽了地域限制,但对农村学校利好不会太大,因为招收最优秀的学生是名校的根本目的。

  这些声音虽然听上去“悲观”,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自主招生下,农村学生在视野、思维创新方面根本比不过城市学生,虽然说“自强计划”主要是偏向农村学生,但是高校在“招收到最好学生”的诉求诱惑下,到底会有多少农村学生享受到这一政策惠顾呢?

  更为重要的是,假如自主招生的名额占用太多,而统招名额减少了,那对于更多的农村考生来说,是不是更为不利?即便这次“自强计划”放宽了地域限制,但是更多的农村学校并没有划归到计划范围之内,这些地区的农村学子又如何分享这一蛋糕呢?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表述,曾引起各方热议,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要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其实,在高招领域,这“三个公平”也完全适用。

  “自强计划”绝对是一个好计划,但以“三个公平”来对照“自强计划”,那么,计划之下必须要有更完善的细化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多的农村学子真正享受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