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扬子晚报:“领导快下车”的心理倾向更该关注

2013-08-07 09:40:00 来源:扬子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济源市一辆车牌号为“豫UD001警”的司法警车撞人后,后排座位上俩“领导”怕热拒不下车救人,被数十名群众围堵(今日本报A15版)。

  不管拒不下车的人身份如何,出了事故,出于人道主义亦应该下车表示关注,需要帮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相反,不闻不问、谈笑风生,如此冷漠简直到了冷血的地步,这恐怕是大多数普通人所不屑。若那两位的确是领导,其人品与德性跟身份与责任难以匹配,如此不堪的确值得批评与谴责。

  不过,如果仅止于此,只是对道德与官僚的又一次口诛笔伐。事实上,这只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被撞的女子伤势不重,事故发生后,司机立刻下车救人,并拨打了120等待救人,而且一直都陪在女子身边,相应的处置合理稳妥,没有丝毫推卸责任之处。若非公车的身份,恐怕不会这么引人关注。

  如此语境下,公车撞人更有放大车上之人私德缺陷的嫌疑,而群众从“围观”迅速变成“围堵”,显然是建立在车上之人是“领导”的前提下,请“领导”下车,道德的苛责之中,更多地是对公权冷漠与傲慢的抨击。换言之,公车符号的标签下,承载着官民对立情绪释放的冲动。假想性的“领导”,一丝缺漏如同火星一样一点即燃,这个现象值得反思。事实上,类似的已经并不陌生。比如,围攻城管、围殴警察的事情越来越多,公务人员行为失范酿成群体冲突,背后积蓄着庞大的对立情绪。

  请“领导”下车,背后的心理倾向更值得关注。对于群众来说,坐警车的人不是领导也是干部,表达出对公职人员群体本能的反感。公职人员的形象,如何在群众心里如此不堪?官员与民众之间心理的沟壑,又为何越拉越大?固然,一些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少数的还损害群众利益,但是在领导干部这锅粥里,老鼠屎的作用并不只是简单的放大,而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形象以及监督约束,无法从制度层面取信于民,从而使得个体的失范被等同于整体的沦丧。

  请“领导”下车,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正确回应,不避事实,如实澄清。不管是不是真的领导,都要表达出诚恳的歉意。与此同时,个案背后群众的失望与期待,亦应得到相应重视,更注重领导干部的品德、操守和做人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强监督和约束,并作为改进作风、改善形象,密切群众关系的切口。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