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城管权力边界问题是当务之急
近段时间以来发生了多起城管和摊贩发生纠纷,甚至暴力相向,引发激烈的流血事件,既影响城管自身形象,也对公众心理和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以7月25日晚最新一例类似事件为例,一父亲陪女儿体验生活摆地摊,与巡查的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发生口角争执,继而肢体冲突,导致田先生和3工作人员不同程度轻微伤。一个未成年,体验生活摆个地摊发生这样的事情,对其影响可想而知。 >>>新闻细读
《人民日报》最近几周连续聚焦城管执法乱象和尴尬问题,其中一篇评论就认为,我们需要法治型城管。走出城管执法尴尬的所有措施,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只有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明确城管管什么、怎么管,才能保证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改善城管执法的工作环境,从而走出城管执法的尴尬。权由法定,既是行业规范,也是执法保障——可谓点到了要害,法治型城管才是解决城管执法尴尬的出路。
城管的执法范围是什么?这是个法律问题,必须明确。因为从法治上讲,任何执法权总该有个界限。在界限之内行事,其执法才不至于过分粗暴恶劣,城管摊贩关系才能相对融洽。按说,一个执法部门,首先应该将其权力限制起来,这是个简单的常识。但这些年,不少地方不仅不限制,反倒继续扩大城管的执法权限,滋生的问题很多,甚至出现多起城管部门领导收受贿赂保护违章建筑的事情。权力越大寻租机会越多、恣意妄为也就更难避免。近期发生的多起城管暴力事件,当然可以说是个案,但是密集的个案说明,城管执法边界过于宽泛,权力受到制约不够。
要规范城管执法,根本上必须削弱城管的执法范围,具体落实在规范基层城管队员的执法。其实城管遭受的骂名,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为相关执法部门承担的,因为这些部门有意或者无意让渡了部分城市管理职能,才让城管组织应运而生。可想而知,如果城管部门没有了那么大的执法范围,那么,本该承担相应职能的部门也就压力大了。这不仅导致城管存在的价值变小,城管上层的既得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城市管理者也将增加麻烦。
执法者当然不愿意其权力受到约束,城管也不例外。但常识和一次次的冲突屡次表明,对城管限权,逐步减少其职能是唯一的出路。要从根本上说减少城管执法粗暴问题,让其不至于成为社会矛盾的制造者,就必须狠下决心,目前至少可以和必须做到的是,对现有的城管制度进行完善,规范城管执法半径,最大程度降低城管负面影响,提升其存在的效率。唯有一支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城管队伍,才可能文明执法,实现法治化转型。(银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