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教育有关部门别充当国外游学推手

2013-07-11 14:2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两名浙江花季女生,因为在旧金山遭遇飞机失事,不幸凋零。噩耗传来,针对出国游学的各种声音纷起。从多篇报道和网上言论可以看出,近些年国际游学盛行,每到寒暑假,前往美国和欧洲的飞机上随处可见集体出行的大中小学生,有时前往英语国家的机票甚至一票难求,用“井喷式增长”来形容出国游学热一点不为过。

  《中国青年报》7月10日刊登了《空难牵出海外游学乱象》一文,列举了游学的一些乱象:说是游学其实就是旅游,旅游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甚至看看校园大门就算是参观了著名大学;交流就是找几个大学生聊天唱歌跳舞吃饭,甚至有游学团异化为旅游购物团……

  游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游玩,了解不同于自己平时生活区域的地理文化民俗等各种信息和知识,既不是在学校中封闭地学习,也不是单纯的旅游,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国幅员辽阔,不论地形地貌、风景名胜还是历史遗迹,皆种类众多,能为游学提供丰富资源,但近几年,相对于几乎疯狂的国际游学,国内游学却不温不火,有些学校宁可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也不组织国内的夏令营,这是为什么?

  原来是“利益”在作祟。国际游学已经成了一些机构眼中的肥肉,赚钱的渠道。一家游学机构的负责人透露,国际游学的利润空间很大,组织者从每个参加者身上至少能赚到5000元。以去美国为例,如果操作得好,机票提前预定可以便宜很多,在美国的吃、住、行费用平摊到每个人身上,每天只需800元到1000元,以14天的行程计算,收费一般是一人3万元甚至4万元以上,去除各种成本,游学机构可得到至少1万元的利润,一个营几十个人,利润就能达数十万元。而国内夏令营或者游学的利润就低多了,只能从每个人身上赚取几百元,显得微不足道,不入机构的法眼。

  现在从事国际游学的包括各大旅行社、培训机构、留学中介以及其他机构,他们的运营操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合作,组织学生集体出国。相对于校外机构,学生家长普遍认同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认为安全有保障。为了争取到与学校的合作机会,校外机构最常用的招数,就是给学校更多免费名额,比如招几个学生就给一个老师免费名额,当然老师的费用被分摊到了学生们身上。

  一家专门从事国内国际游学服务的机构负责人,曾拿着一份由某省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向记者反映,该省早在十多年前就成立了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修学游组织机构之一。与其他商业机构不同,它是隶属于省教育厅的事业单位。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该机构便可通过下发文件组织省内中小学生到海外游学。

  目前很多省份都有类似的国际交流中心,虽隶属于不同部门,共同特点都是以行政职能之便赚取市场利润。这样做,一方面势必推高出国游学的价格,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攀比之心。很多家长都是看到别人的孩子假期出国游学,也盲目让孩子参与。可是,国际游学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吗?

  我查阅了多条修学游线路,大部分为两周左右,但只有四五天的时间用于参观大学校园,剩下的时间大都在游览名胜古迹及购物,“游”的比例明显大于“学”,几乎接触不到当地社会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出国游学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到国外去,看到的和体会到的难免很片面。国外很多学校的学生只上半天课,其余半天都是在运动或者发展兴趣爱好。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中国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后,感到震撼,有些人回来反而不想上学了。

  如何更便利更经济也更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如何让学生学会在游中学,这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研究、引导的,而不是直接参与高收费的游学运营。(李新玲)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