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儿童救助呼唤民间组织

2013-06-29 10:39:00 来源:广州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两位女童的遭遇,在当地早已是街知巷闻,从其亲属、警察、社区干部到邻居大妈,其间也有不少人曾经伸过援手,令人遗憾的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民间组织者的身影。假如,俩女童所在的社区有民间儿童救助组织,有爱心人士及时关注、跟进女童状况,并予以有力的保障,俩女童也许就不至于成为饿殍。

  许多国家的儿童救助体系,既有公共机构,也有大量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政府与民间组织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民间组织资金支持,共同筑起儿童福利大堤。揆诸现实,民间儿童救助组织普遍存在“出生不易,生存更难”现象。近年来,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语境下,民间组织登记注册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因种种原因,民间儿童救助组织想要获得“合法身份”并不容易,许多民间组织干脆就是未经登记的“野孩子”。处于“不出事自生自灭,出事后一散了之”的尴尬状态。

  即使“顺产”,要想活下来,活得“健康”、“滋润”也不容易,持续性的资金保障几乎是所有民间儿童救助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现有的民间儿童救助组织资金来源,一是以某个企业或其他营利组织为其资金来源,二是依靠社会捐助,包括国内和国外捐助,而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还不成气候。像袁厉害,收养孤儿和弃婴的20多年间,就凭借卖烧饼、炸油条的收入,在最困窘的时候,竟和孩子在冬天一起分吃半个馒头。

  当国家体系中的政府不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又囿于利润动机不愿提供公共物品时,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对于无“造血”能力的非政府组织,政府有必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输血”。不给马儿草,又想马儿跑,是不可能的。

  较早以民间合作的方式开展儿童救助的江苏省睢宁县民政局的一位官员说,政府部门更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民间善举,人人拒绝冷漠才能构建起一个由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慈善”体系,让每一个孤儿都能得到救助。此言极是,这才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与终极目标。(练洪洋)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