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剩女”是标签化的情感焦虑
外媒关注中国“剩女”现象
对于单身男女,今年春节简直成了“催婚假期”。最近,一婚恋网站调查显示,五成男性认为“25岁之后仍然单身的女性”属于“剩女”,受访女性则认为30岁才能称为“剩女”。接近八成男女都认为,自己应该在24-30岁这个年龄段结婚。几大婚恋网站统计显示,春节后广州相亲人数激增四成,90后成主力军。(2月27日《新快报》)
提到“婚恋”这个话题,有句话不容错过。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借方老爷子之口阐述——“嫁女一定要嫁胜似吾家,娶媳一定要娶不如吾家”;朴实的言语,却将由来已久的择偶梯度效应和盘托出。在现实中,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择偶困境,容易被动地成为“剩男剩女”。
不论是笃信完美主义的纯粹爱情观,还是“吃一堑,长一智”的婚恋阴影,抑或是将婚姻作为向上社会流动的阶梯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每一个剩女的背后,都有着个性化、差异化的身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爱好、情感诉求、婚恋标准;主观上的想剩也好,客观上的被剩也罢,“25岁剩女”总能让我们看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正如北京大学佟新教授所言,有些剩女之所以“剩”,不是因为她们不够好,而是因为她们的情感需求过于美好,无法商品化。此外,来自外在的结构性压力依然存在,个体的紧张情绪依旧无法平衡。房子也好,工作也好,经济实力依然是制约许多青年人的“紧箍咒”。
在所有的催婚理由中,“别人都结了,就你没结了”最能打动单身男女。一方面,比较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必然会加重剩女们的安全焦虑和情感焦虑;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种错乱的婚恋文化,即将所谓的“剩女”视为不正常的特殊群体,将情感需求与个人能力、品质挂钩。于是,“剩女”便成为被嘲讽、被排斥的对象,当“剩女”的择偶标准被嘲弄的时候,失败的心灵体验在她们身上不断累积。
为了应对五花八门的“催婚”、“逼婚”,不论是装失恋,还是装积极,抑或是装已有目标,都不过是剩女们无可奈何的“弱者的武器”。在“90后晚婚”的浪潮之下,那些尚未婚配的70后、80后,无疑绷紧了关于婚恋的敏感神经。
25岁也好,30岁也罢,具体数字的差异,对“剩女”定性并无多少实质的意义。透过“25岁剩女”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多地观察单身男女的生存状态。从这个角度上说,与其给单身青年贴上“剩女”的标签,还不如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关注她们在职场的生存境遇,关心她们在情感上的诉求与选择,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体温。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