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炮”=“开门红”,污染祈祷还要吗?
今年燃放“开门炮”的人少了,环卫工人的压力自然也少了很多,根据杭州城管委市容中心统计数据,昨天早上燃放“开门炮”至11点,共出动环卫工人3500人,清扫垃圾68吨,仅是去年同期200吨的三分之一左右。清扫的区域主要还是集中大写字楼、大型市场、饭店门口。(《杭州网》2月17日)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不仅是节令规律,更是对人们在新的一年辛勤工作的催促呼唤。如今,按照传统习俗,一些企业、政府部门在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都要放“开门炮”,无非希望开门红,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是一种心理祈祷。虽然“开门炮”能导致火灾,造成环境污染,因是民俗尚能接受;但“开门炮”若被炸成“闹心炮”,笔者不能接受,估计很多公众也不能接受。值得诘问:如此带有一定污染祈祷该何去何从?是要PM2.5?还是要民俗?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发言,说新春“开门炮”既不环保又费钱,这种形式是不是该改改了。媒体也报道,这边,开门炮燃放后的废纸外壳,让捡废品的人捡到手软;而那边,为了清除满地的红纸屑,环卫工人可是没空偷懒。红纸屑粘在湿嗒嗒的地面,特别难清理。还有开门炮制造的烟雾,让一大早去单位的上班族是一路体验“枪林弹雨”。既然“开门炮”如此不受欢迎,是否应该全面禁止呢?是否让“开门炮”从此销声匿迹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看待这件事,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需要指出,春节期间燃放“开门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整个春节仪式中必不可少,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传统习俗,燃放烟花爆竹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全国的城市对燃放烟花爆竹不是没有全面禁止过,然而最终又陆续全部解禁(其实在没有正式解禁之前,很多城市因为管理无力已经在事实上解禁了)就证明了这一点。作为春节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就是一个被阉割了的春节,实际上也就不能再算是春节,为了节约一点管理、教育成本,就在文化传统、民俗心理方面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划不来呢?是不是有点因噎废食?
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也是老百姓的一种自然权利,这种权利不应该因为存在某些负面的效应,或者有一部分人反对就被不由分说地剥夺,实际上政府也无权这样做——从这个意义上说,“限放”仍然是惟一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因为它在承认老百姓有燃放烟花爆竹权利的同时,也限制、防止了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笔者以为, 针对“开门炮”,政府应是疏导和引导,提高公众的意识,而不能一禁了之,毕竟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俗。
究竟如何禁放,才不会造成时下的两难困局呢?这需要地方政府放下管理者的身段,不要再执迷于禁止的尺度问题上,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一条既让民俗得以健康延续,又能吸人眼球的项目,比如打腰鼓,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使得民众的文化期待与节日气氛不受损伤,同时乱放烟花爆竹的负面影响又能有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