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环境信息不能捂着盖着

2013-02-03 17:31:00 来源:京华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最近,环保民间组织“自然大学”要求公开广州一家垃圾焚烧厂的环评报告全本、污染物排放状况等环境信息,因为迟迟没有得到完整、满意的回复,将广州市环保局告上法庭。

  环境信息是公共信息,属于应该公开的范围。环保民间组织要求公开,有理有据。根据“自然大学”一方的说法,广州市环保局对公布环评报告一再推诿,先说环评报告全本他们没有,继而说不该他们公布,而且要求公布的10项污染物排放状况中,也有6项没有回复。

  广州市环保局或许有自己的苦衷,但对公众要求公开环境信息的回应,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环境信息公开是大势所趋。环境质量与百姓健康紧密相连,随着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对环境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每天呼吸到什么样的空气,所喝的水是否达到安全标准,蔬菜、粮食产地的土壤环境状况怎么样,自家附近有无污染源、排放状况如何,这些基本环境信息,不该是机密文件,百姓应该关注,也有权知道。

  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对政府来说,为百姓提供合格的环境公共服务产品,靠单打独斗根本无法实现,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如果百姓连身边真实的环境质量状况都不了解,又如何参与到污染监督、污染物减排中来?

  然而,在环境信息公开的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或个人,总是担心有的环境信息过于敏感,一旦公开,就会引起麻烦。实际上,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公众了解环境信息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

  比如,企业的真实污染信息公开,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的抗议。但污染信息公开了,公众对污染企业可以形成更大压力,敦促其完善环境行为,尽早消除污染。如今地方环保部门经常喊人手不够,监管不过来,公众监督正好可以帮环保部门的忙。

  PM2.5监测发布的前后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2011年的雾霾天气,因为缺乏PM2.5的公开监测数据,公众只能自己揣测身边的污染。如今,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已在一些城市实施,PM2.5等特征污染物实时发布,百姓不仅能便利了解环境状况,还能以数据指导生活,规避环境风险。同时,实时发布的数据也在不断提醒政府与公众,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有多么严峻。1月中旬以来多次出现连续雾霾天,一些地方就根据有效环境信息,实施应急预案,停产限产减少污染,有力地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环境信息公开,怎么看都是利大于弊。即便有些数字不好看,即使污染一时难以消除,环境信息也决不能捂着盖着。毕竟,捂住了信息,污染不会消除,反而削弱了公众监督,影响治污。与其让大家胡猜乱想,不如将事实摆到桌面上,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月2日 文/孙秀艳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环境信息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