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欠薪不让“拳头打在棉花上”
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一张“农民工工资保障网”逐渐织密织牢。为了助力化解企业资金压力、农民工讨薪难,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积极创新,打出组合拳,在解决企业“有钱发”的同时、也锁定“发给谁”和落实“发到手”,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农民工这一最需要滋润的群体。(3月2日《经济参考报》)
工资是农民工的保命钱、活命钱、养命钱,是提升农民工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物质基础。然,一直以来欠薪问题作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农民工讨薪难”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确,如一些基层干部坦言,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根治欠薪”等工作,有的还成立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大家都有责任,但都没有管好”的现象对于。欠薪问题总感觉是“拳头打在棉花上”,可见,建立完善常态化长效机制,促进欠薪问题从被动执法转向主动治理,不断筑牢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防护网”尤为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从国家层面而言出台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等,在到各级领导干部为农民工“讨薪”,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参考等等如是。但,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等不规范行为的长期存在;农民工通过司法途径讨薪虽然有门路却同样存在难度;各部门落实治理“欠薪难”事件往往存在“九龙治水”……未能把治标之举与治本之措有力结合,其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
当然,并非所有的用工单位和个人喜欢欠薪,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有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另一方面也与对欠薪行为的惩治不力有关,个别企业恶意拖欠工人工资,却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导致其有恃无恐,而且形成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影响恶劣;再者,在企业发生欠薪事件后,劳动监察部门一般会采取申请仲裁或诉讼,再由法院强制执行。这是处置欠薪的常规做法,也是用时较长、见效果缓慢的问题。如此这般,在加大惩处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同时,更要注重对欠薪的源头预防,把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基于此,治理欠薪不让“拳头打在棉花上”,得涉及农民工问题的部门单位切实负起监督责任;得认真梳理治理欠薪的各项措施,认真堵塞漏洞,提高打击的力度和精准度;得提高欠薪的处罚力度,提高最高罚款的限制,不能让隔靴搔痒的事情再发生;得完善工资执法检查机制,使欠薪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得相关审批部门在工程审批时,将农民工工资的预算情况进行重点审核;得采取用工单位出资,劳动部门负责过程监督,银行账户统一发放,设立政府主导,劳动保障部门监督制度等等如是。归为一点,“落实”二字。
最后,整治欠薪,不仅仅有道德义愤、年度考核、曝光案件,更得以法律手段,加重欠薪处罚。惟此,不仅能在维护公平正义中展示法律的尊严,更能在救助弱势群体中体现法律的力量。相信,只要加快建立协调解决欠薪问题的地方政府横向网络,给流动的农民工获得稳定的保障,定能拳拳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