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新冠高架桥”,要不要更名?
近日,有网友致信青岛市政府信箱,建议将该市的“新冠高架桥”更名为“武汉高架桥”,原因是,“新冠疫情影响严重,老百姓对‘新冠’非常厌恶,家住青岛市北区新冠高架路附近,每天上下班都需要通行‘新冠’高架路,心里感觉总不得劲”。
青岛市有关部门对该信件进行了回复,认为高架桥命名合法合规,为了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予更改。
笔者觉得,如果公共设施更名能像网友改个网名那样轻松容易,“新冠高架桥”改个名字也无妨。问题是无论个人更名还是地名更名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比如,如今人们出行旅游办事等,往往依赖于搜索地图,而一旦地名更名,原有搜索地图也要同步更新,如果地图更新不及时,会给人们出行旅游办事带来不方便。还有,地名更名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了地名,涉及原地名的合同、文件、规章制度以及道路指示标牌、公交站、居民地址等都要修改,这些东西改起来,成本可不小。所以,一般公共设施的命名都讲究稳定性。青岛市对“新冠高架桥”名字不予更改的策略是正确的。
“新冠”二字让人产生的心理不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淡。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暂时的心理不适而对“新冠”二字避之唯恐不及。当前战“疫”形势下,即便高架桥不叫“新冠”,“新冠”二字还是会像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眼耳,照样让你“心里感觉总不得劲”。
社会在发展变化,汉语字词的语义也在发展变化,那些曾经表达美好吉祥的字眼,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味道不对。比如,西藏有尼玛县。“尼玛”在藏语里有“太阳”的意思,现在“尼玛”是网络里的粗口。长春有同志街,因“同志”现在不只是表达“道同志合”的意思,所以“同志街”这名字容易让人曲解。还有安徽的“合肥”市,现在“肥”让人讳忌,谁希望自己“合肥”呢?
此外,我国还有很多看来很粗俗的地名,比如苏州太监弄、北京奶子房、温岭马桶里等等,看到这些不文雅的地名,心理感受肯定也不是很舒适的。但这些地名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进行肤浅的解读。
如果地名都讲究与时俱进,紧紧追随汉语字词语义变化的步伐,一下叫这个,一下叫那个,那地名管理就会陷入混乱,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事实上,目前一些地方地名改变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家也看到了。
地名命名要慎重,更名同样要慎重。地名命名更名,一方面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另一方面,依法命名更名,维护地名的稳定性才是我们最要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