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更要在“价格”上缩减劣势
2019年还没过完,生鲜赛场的死亡名单上,又多了两家。今年6月才宣布完成6.34亿A轮投资,并在9月入选胡润中国潜力独角兽榜单的“呆萝卜”,在11月爆发资金链断裂危机;随后,社区生鲜“妙生活”被曝出已于上个月清算完毕,一声不吭地离开了战场。今年倒下的生鲜电商企业还有很多,细究其中原因,“永远别低估生鲜的烧钱速度”,成了这个行业的一句箴言。(12月9日 澎湃新闻网)
网购的兴起,不仅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也给了消费者更高的安全保障。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足不出户的便捷时,菜市场到家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正被一群创业者研究解决,不少城市已然兴起了“生鲜到家”服务,与外卖唯一的不同便是“生熟之别”。
不过,“生鲜”外卖虽好,但问题依然不少。其一是质量问题,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大多数生鲜电商都缺乏稳定的货源,单一农场生产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多农场供货则会导致质量上的参差不齐;其二是价格问题,要保持新鲜,就必然要跟时间赛跑,还要加强“冷链”投入,成本高了自然导致了价格的提升;其三是心理问题,消费者能够接受自己挑选的“失误”,却无法容忍电商平台出售品相较差的蔬菜水果,即便它们被打折处理。
消费者始终讲究个“货比三家”,“新鲜”固然重要,但只要质量有保证,大部分消费者依然会选购“不那么新鲜却较便宜”的商品,为了追求更高更精准的“性价比”,我们时常在菜市场、超市内发现不少消费者会对同类商品进行线上线下的“比价”,而后再确定何处购买。
可见,安全是基础,价格是前提。对生鲜电商们而言,不仅要在“新鲜”上保持优势,更要在“价格”上缩减劣势。控制成本,一方面需要拓展进货渠道,以便于采购到更高“性价比”的货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科学调配人力和物力,确保各司其职高效运转。
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升级保鲜技术,诚如我们描述荔枝所讲:“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同样,蔬菜、海鲜、肉类等保鲜期较短,一旦发蔫、变色,便会影响品相,进而影响价格。
生鲜不同于餐饮外卖,后者优势在于满足消费者口味的选择,而前者的优势则在于能够提供制作各种佳肴的选材需求,作为生鲜电商,在确保质量、控好成本的基础上,不妨在“授人以渔”上下功夫,既满足消费者的味蕾,又给予有趣的烹饪体验。如此,自然也能“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