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上没你名”是什么混账逻辑?
近日,北京开往郑州的1303次列车上,一对夫妻带着孩子从开封返回郑州,其中一个一座位被一年轻女乘客霸占。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他们请女乘客让座。尽管女子的座位就在旁边,但她却全程冷漠脸,就是不让座,还面无表情地说:“坐哪儿不一样,座位上也没你名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在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我们却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道德的滑坡,“霸座”频频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文明社会,礼让可以,但是“明抢”就不行。“坐哪儿不一样,座位上也没你名字。”卑劣的言语,挑衅规则的狡猾以及强词夺理的理所应当,暴露的是心中的那杆道德秤的严重失衡。对待霸座者,道德批判已沦为无力的打击方式,这种低成本的行为,一些霸座者根本不是很在乎,更有甚者去效仿,亟须建立更加细致的规则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惩戒措施。让法律长出牙齿,让霸座行为付出代价。
广东“治霸新规”的出台,让法律的视野点亮了这片“蛮荒之地”。对扰乱铁路站车运输秩序且危及铁路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以及严重违反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失信行为进行记录,并按照规定推送全国和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霸座者面临的不仅是禁乘180天火车,还有飞机、客车等交通方式的管制乃至信用贷款、求职升学等生活方面的限制,真正寸步难行,戳到了霸座者的软肋。期待,越来越多的治霸新规在全国普及,为那些不知所谓的霸座者上一堂法治课。
当然,抵制出行不文明从来都不只是铁路单方的责任,公共秩序的有序运行需要每个个体的参与与尊重。我们既应当好高铁文明的践行者,更应做好高铁文明的守护者。正义感的参与远比法律被动出场更有感召力,站出来的言语远比冰冷条文更有温度。如果每个人看到不文明行为都上前阻止,社会风气和乘车环境必将大大改善。
年龄与性别不是降低法律的工具,强辩的言词亦不会使法律让路。打碎道德瓶口,冷眼法律法规,以蛮横之态强霸于车厢,最终只会自食恶果。期待社会大众能够借鉴警醒,从自我做起,形成齐心合力的共治社会氛围,让践踏国法、无视规矩之举,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