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临床指南被用来收费,违背公益原则
日前,一篇名为《中华医学会的临床指南应该是公开的免费的》的文章在医疗圈内流传,该文揭露了义务编撰的临床指南在使用时,被中华医学会卖给各个第三方的知识平台,需要付费阅读与下载的问题。
作为指导某种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临床指南是医学家们在检索和循证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所给予的最科学、最权威的建议。在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医学领域,各学会的临床指南通常都是公开免费,是在各学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和免费下载的。
中华医学会将众多医疗专家义务撰写后的心血打包售卖给其他第三方平台,之后再由第三方平台将相关文件进行“零售”。这一模式不仅侵犯了医疗专家的知识产权,也会让不知情者连带对这些医疗专家产生质疑,怀疑其从中牟利,让无辜专家的名誉受损。而本应免费获得的临床指南资料,却要收取高昂费用,让医学界人士以及对此有需要的其他各界人士买单,也会阻碍到用于大众健康事业发展的知识信息自由流通,可谓富了少数人却让大多数人为此受害。
这并非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引来争议。早在2014年,国家审计署通报“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至2013年,中华医学会以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为回报,以2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价格,公开标注不同等级的赞助商资格,赚得盆满钵满。
从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注册信息到如今的临床指南查询,统统实现“有偿提供”,这不禁让人疑虑,中华医学会这个声称由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是否已经转变成了商业盈利机构?
这起事件,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前一阵曝光的“知网”事件。知网将他人创作的学术论文低买高卖,一年年收入数亿。类似于中华医学会、知网这样将他人无偿或者低费用提供的知识产权作品,转而以高价售卖,从中谋取巨额价差,不仅是商业交易上的不公平,更是将知识产权异化为“无所不卖”的赚钱工具,已经背离了基本的社会发展伦理。
而值得深思的是,对于中华医学会、知网此类行为,虽然法律专家已经指出其本身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性质所在,公共利益也因此严重受损,但此类现象却一再发生。归根结底,还在于目前对于此类现象,社会只能采取质疑、批评等“软监督”方式,而更具强制性和威慑力的司法监管尚未真正启动。
有鉴于此,笔者希望对于此次中华医学会把免费临床指南用以收费的问题,司法部门能及时介入调查,对其所存违法行为依法予以问责。唯有如此,一双双伸向知识产权的非正当牟利之手才会被叫停,学术生态才能有效净化,知识产权的价值才算真正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