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破除“四唯”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019-09-18 09:15: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9月10日,南开大学颁发该校首届教育教学奖,叶嘉莹、顾沛获得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各获奖金100万元人民币。前不久,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松华在没写过一篇“达标”论文的情况下,终于评上教授职称,引起广泛热议。近年来,类似重奖一线教师、改革职称评定方式的新闻越来越多,引起舆论广泛瞩目。

  据教育部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各地纷纷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召开地方教育大会,特别是对深化教师评价制度问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改革。比如,很多高校探索和实行分类评价,开展多维度多层次评价,扭转教师评价过于依赖“文凭、论文、帽子”的局面,让教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度都能得到合理体现。尤其是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教得好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的现象。

  可以说,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回归教育本质,已经初见成效。要让教师普遍重视教学,大学普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从校内破除“四唯”,到全社会破除“四唯”,营造破除“四唯”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体看来,我国教育部门在推进高校破除“四唯”的评价体系改革,但社会舆论有意无意之间仍在倡导“四唯”。比如,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布后,舆论马上按“杰青”人数给各高校排序,这就是把“杰青”继续作为帽子,评价人才以及评价高校的人才建设成果。而破除“唯帽子论”,就是要让科研资助项目、人才资助计划回归项目和计划本身,获得项目或入选计划,不能成为人才的身份,除资助外,其他的薪酬待遇不能和身份挂钩。

  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曾在官网发布一封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信中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不是荣誉称号,应避免人才项目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很显然,大多舆论还是把这作为“头衔”和“荣誉”。

  这对高校校内破除“四唯”是不利的。在舆论功利地关注大学在申请项目、参评成果、入选人才计划中的表现时,高校也就不得不重视成果、奖项、论文、帽子。因为一旦某个指标下降,排名靠后,就可能引来质疑。对于高校来说,最“讨巧”的做法,是表面上要积极做出破除“四唯”的姿态,但骨子里还继续坚持“四唯”,这会得到实际的“好评”。这和基础教育阶段破除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一样,一旦某地名校的升学率下降,就可能引起家长不满,也遭遇舆论的讨伐。

  为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对学校办学的评价,必须区分舆论评价与专业评价。不能简单迎合舆论评价,用舆论评价代替专业评价。要积极推进对高校办学的专业评价,在专业评价中,重视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内涵与质量,而不是进行功利的量化评价。推进专业评价,是破除“四唯”的根本,包括对教师实行分类评价,也需要专业评价的支持。离开专业评价,分类评价很可能还是基于量化指标,从而难以推进重视内涵与质量建设。

  当然,任何时候,舆论评价(社会评价)都是存在的。要给我国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舆论评价需要有现代化的进步教育观,而不是奉行功利那一套。当前,舆论对高校破除“四唯”的改革不能叶公好龙,在谈改革时,批评“四唯”的弊端与问题,而在实际评价学校办学时,又用“四唯”来束缚学校改革的脚步。(熊丙奇

责任编辑:王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