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机构虽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
目前,我国三岁以下婴幼儿接近5000万人。人数增长的同时,托育服务供需矛盾也随之突出,据媒体报道,目前,托育行业仍存在着师资不足、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有专家认为,整个行业存在数以百万计的专业人才缺口。
托育行业存在“短板”已不是新鲜话题。日前,国家卫健委组织起草的《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各种托育机构也在不断涌现。可以预见,通过这些措施,“入托无门”的困境会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托育行业发展得多么完善,父母亲自照料仍是育儿的最佳选择。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少孩子家长呼吁,不妨设立“抚养假”,给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
教育学家认为,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早期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成长至关重要。但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夫妻两人都要上班,根本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当然,把孩子交给了老人或者保姆看管,也是一种选择,但正如新闻所报道的那样,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这种条件,如果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父母们只能将孩子送到托儿所。至于下班回家后,忙碌一天的父母也没有更多精力陪伴孩子。可以说,在一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长期“缺位”的。有研究显示,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出自信不足、胆小、意志力薄弱等性格特征。
设立“抚养假”后,诸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一方面,它让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孩子成长中,更好地开展家庭教养,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它将鼓励人们的生育意愿。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不少女性并非“不想生”,而是因为育儿负担太重,“不敢生”。有了“抚养假”之后,夫妻双方没有了后顾之忧,由此才能激发更强的生育意愿。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行“抚养假”,比如德国就规定从孩子出生起算,直至其满3岁,父母双方都可以停薪留职,在家带孩子。在此期间,父母可向联邦政府申请育儿假补贴,标准为休假前平均净收入的65%至67%,每月最低保障300欧元,补贴上限1800欧元。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抚养假”的设置或将加大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在设立“抚养假”时,相关部门要适当加大投入,减轻因此增加的企业负担,做好反馈,听取各方建议,力争在家庭权益、劳动权益、用工权益中找到最大平衡点,夯实“抚养假”的现实基础。同时,为了让“抚养假”发挥真正的作用,相关部门还应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为“抚养假”护航,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落实“抚养假”。
同时,父母不能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满足物质需求就足够了,培养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即便没有“抚养假”,父母也要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抽出时间来好好地陪伴孩子,从孩子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孩子最需要的关爱。
总之,“抚养假”有实施的空间和可能,相关部门不妨在一些城市逐步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向全国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