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古建保护“绣花功夫”
周末,广州老城区的永庆坊内,人流穿梭、摩肩接踵。在这条充满广味文化的老街上,沿袭传统工艺修缮的青红砖墙、灰雕彩塑、粤剧会馆等元素,似乎让时光在这里停下脚步。
老旧城区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道难题:不改造,则有持续破落、功能不全、居住不善之窘;要改造,又有破坏原有风貌、丢失文化记忆之困。这边专家喊停,那边却“误拆不断”;这边说好好保护,那边却“拆了真文物、复建假古董”,类似问题在不少地方都有发生。如何既满足群众提升居住品质的需要,又保护好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为城市留下一段历史记忆?
永庆坊改造项目可以追溯到2007年,最初因为有“破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之嫌,所以一直没能推进。直到2011年,新规划突出历史文化保护优先原则,大幅增加保留不动的历史特色建筑,最终获得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通过。2016年,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提出“微改造”原则,即不能破坏原有格局和风貌,把规划上予以保留的房屋招标引入企业开发运营,盘活了永庆坊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天,永庆坊内不仅游客络绎不绝,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已成了音乐会、摄影展、画展等各类文化活动的热门举办地。
历时10年的永庆坊老街旧巷改造,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对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传统老建筑,能就地保护必须就地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让其重现活力、发挥功用,旧城改造提升和文化印记保护才能各得其所。从治理方式上讲,尤需做好每一寸土地、每一幢建筑的前期规划,下好“绣花功夫”。
福建的武夷山五夫镇,同样蹚出了一条居住改善和古建保护的兼容之路。这个镇曾是著名学者朱熹生活与讲学的地方,如今依然保存着兴贤书院、兴贤古街等一大批历史文物与传统老建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古建得不到合理保护,明明是优质旅游资源,却闲置起来。去武夷山旅游的人很多,知道这座古镇的人却很少。
转变发生在思路理顺之后。当地决定“按需”调整,古街、老房、旧院全部保留,交由有能力维护修缮、有头脑进行经营的村民,需要改善居住需求的则统一置换安排。一批老建筑因成为文保单位得到保护修缮,靠历史底蕴带动的旅游业为五夫镇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五夫镇还顺利入选福建省首批“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镇”名单。可见,让人们居住的环境更漂亮、条件更方便、设施更现代,与保护古建并不矛盾,关键在选择,关键在眼光,关键在智慧。
一个地方的老城区、老建筑,就是一个地方立体的历史书。如何在保护中激活历史文化因子,考验治理能力更考验政治定力。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就对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对立起来的行为提出警示:如果说以前无知情况下的不重视还可以原谅,那么现在有认识情况下的不重视,那就是意识问题、政绩观问题。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保护好老城区、古建筑,一定能为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增加厚重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