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同类社会现象高频呈现,莫让重视成为恐慌

2018-12-10 13:51: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婶”相继出现后,近日,在包头开往大连的K56次列车上,又出现一名“座霸”。与此前“霸座”后果不同的是,这位乘客因拒不让座,被强制带离现场并处以行政拘留处罚。(12月7日《北京青年报》)

  在学校食堂吃饭时,笔者听到了这样的对话。“你看新闻了吗,有个女乘客霸座终于被行政拘留了。”“前段时间就开始陆续出现什么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婶,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低素质的人。”乍一听,好像是这样。但三年新闻专业的学习,让我冷静下来思考,其实并非如此。

  为了获得受众更多注意力,媒体常常会紧跟热点事件进行报道,并在短期内会增加同类社会事件的关注度。与其说“霸座”现象井喷式爆发,倒不如说是媒体对同类社会现象的高频度呈现造成的“集中涌现”效果。“风险文化理论”表明,当代社会风险实际上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加剧,与此相反,仅仅是被察觉、被意识到的风险增多和加剧了。所以我们不能就因此得出不文明症候群密集发作,社会整体素质降低这种不合理的定论,倒不如归结为新媒体时代公共空间的能见度提高了。简而言之,并非霸座乱象数量骤然增加,而是短期内媒体曝光率大幅提高。

  在新闻专业课程的讨论中,笔者发现,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聚合类平台一度较受欢迎。而且算法机制带来的个性化推送也是让一些人直呼“过瘾”。当前一天打开两条关于“霸座”的新闻,之后的几天都会大量推送相关内容。受众在频繁接触此类同质信息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刻板印象,就会产生“社会上霸座等不文明现象怎么如此之多”的疑问。当人们陷入一个类似回音室的信息闭环社会之中,认知偏见随之加深。新闻聚合类平台虽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但作为新闻资讯类应用,理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去主编论”“唯算法论”等都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所以在促进信息的高效、精准传播中,平台应该平衡好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之间之间的关系。

  “霸座”等此类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事件,不同于暴力事件等影响范围广的事件,在表面上不会展现出大众的恐慌。但正是因为这类事件生活化、日常化,所以受众更容易产生负面共鸣情绪,并将这些情绪带到自身生活中,将其和自身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负面影响扩大化。而媒体的报道可能会为迎合受众在此类热点事件积压的情绪,对事件用全民看剧式的娱乐狂欢方式报道。“后真相时代”重共鸣轻真相、长情绪短记忆的特征显现出来。虽然看似不着痕迹,但可以调动起受众情绪,从而达到商业目的。

  其实,在大学校园的生活场景里出现文章开篇这样的讨论,起码可以说明,当代青年群体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新闻报道正是信息获取的关键渠道。这就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竞争激烈,媒体追踪热点事件进行报道,甚至通过转载蹭一蹭热度也无可厚非。同类事件的集中报道可以敲响警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媒体也应该及时跟进案件的处置工作,毕竟违者必罚才能安民心。但是莫把情绪做观点,注重事实呈现的基础上,适当的公众情绪疏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想对那位同学说,不要恐慌,属于你的座位永远都是你的。

责任编辑:王丽雪
新闻关键词:霸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