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手机,家长不是评判者是参与者
11月19日,杭州建新小学给全校880名孩子每人发了一份《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协议书》,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签订,一起遵守,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其中有些条款还蛮有意思:孩子在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家长如无特殊情况应在边上陪同;在孩子做作业期间,家长不得在同一空间播放电视或玩手机干扰孩子。(11月21日《都市快报》)
中小学生沉迷手机,是互联网时代的难题。当下,不少学校从“保护孩子视力”着手,纷纷出台办法,控制学生玩手机电脑的时间。最近北京多所中小学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还曾引起争议。学校立场鲜明地干预学生沉迷手机,因为手机问题已经成为与学生学习成长有很大关联的大事。杭州这所小学,则是从家校关系入手,试图在构建新型亲子关系中,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电脑。
学校与家长合力,促使孩子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最大,追溯不少沉迷网络者的经历,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占了很大原因。媒体广为关注的“农村手游围村现象”,根源就在不少家长出外打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亲人缺位,手机却成了陪伴工具。不管情况多么各异,沉迷网络者大多有个共性,就是父母亲在使用手机上没有形成好的示范,更何况,孩子过度玩手机,手机本身不就是父母提供允许的?
让家长和孩子签订手机使用公约,规定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这是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没有比家长言传身教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了。正人必先正己。当我们告诉孩子不要沉迷手机时,有没有注意到,自己机不离手已经树立了坏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那就自己先做示范,与孩子一起接受考验。建新小学促使家长和孩子签订“孩子做作业,家长也不能在旁边玩手机看电视”的协议书,家长由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评判者变为参与者,身份的转变,很容易赢得孩子的拥护执行。
学生沉迷手机,也是社会问题。年龄越小的人,模仿意识可能越强。沉迷手机的孩子,背后可能站着玩手机一点也不少的父母。建新小学发现了“玩手机学生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干预家长行为的方式正向影响孩子,虽然亲子合约约束效力有限,但是其理念价值不可低估。其实,干预孩子的行为习惯是越早越好,最好是父母从子女幼儿时期就在手机上多加自律,建立“我沉迷手机非我个人之事,我正在给孩子树立坏榜样”的意识。特别是要放下为了卸责不想陪伴孩子扔给孩子一部手机让孩子一边呆着去的想法,教育的理念很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路,很简单却很有效。
防治孩子沉迷手机网络,家长和老师的身份转换,才是关键。我们不是评判者监督者,我们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参与者”。别动辄拿“你还小现在还不能这么玩手机”的说辞糊弄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长没有什么天生的特权。相比孩子戒掉网瘾,大人遇到的困难很可能更大,那就挑战成功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孩子做示范。
将心比心、同情同理心说起来简单,却是最有威力的教育心法。当然,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孩子能自立独立,建新小学“孩子使用手机电脑时家长在旁陪同”的规定,显得有些绝对,还是多信任孩子吧,再说了,教育是为了未来“不教育”?当孩子们没有家长陪同,也能知道“不忘手机的时间到了”,那才是教育的成功。
文/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