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告别“一锅煮”还需加把火

2018-01-19 14:10: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不解决疗效差异问题,中药配方颗粒就没有前途,中药就无法告别煎煮时代

  笔者最近听说了一件真事:北京一位女士由于出差没法带中药,医生给她开了中药配方颗粒,用开水冲服,喝中药变得像喝咖啡一样方便,但是疗效有点差。她出差回来,赶紧换成饮片,熬出来的汤药就管用。

  让中国人像喝咖啡一样吃中药,这样的口号听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中药配方颗料是由传统单味中药饮片在保持原有汤剂品质的基础上,经提取、分离、浓缩等生产工艺制成的配方颗粒。传统汤剂采取群药合煎,中药配方颗粒单独提取,二者的疗效究竟有无差异?煲一锅鸡汤,再煲一锅人参汤,两者混合,就是人参鸡汤了吗?研究显示,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炙甘草一起煎汤,不仅疗效明显强于混合颗粒配方,而且附子所含的乌头碱毒性大大降低。几种药材一起煎汤,可以发生一系列的化合、络合、共溶等化学变化;颗粒配方则没有或者很少有这些反应,疗效因此打了折扣。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还没有统一的全国标准,仅广东、广西等少数省份发布了地方标准。中药配方颗粒剂型创新从1992年开始试点,一直处于“试生产”阶段,我国已经批准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生产企业,实行饮片批准文号管理。2015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到2016年3月1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结束,但管理办法迟迟未出台。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参差不齐。以泻热毒的大黄为例,按传统剂量换算成颗粒,有时用量明明已经很小,患者却泻得厉害;有些药物用量相对较大,患者却没有任何反应。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研发投入等制约,依据各自的条件探索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致使不同企业有不同工艺标准。

  破解中药剂型创新难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说,中医药宝库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国内某药业集团以传统汤药为标准,进行全成分工艺设计,综合运用中药指纹图谱、远红外在线监测等最新科技。红外指纹图谱比对显示,四君子汤配方颗粒与标准饮片汤剂的成分信息高度一致,重合率基本达到98%左右,既保持与原有汤剂物质基础和品质一致,又满足现代化制剂质量标准。只有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才能被证实和认可。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不解决疗效差异问题,中药配方颗粒就没有前途,中药就无法告别煎煮时代。如果单靠几家中药企业搞科研,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很难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因此,中药告别“一锅煮”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中药颗粒制剂是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必须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开展中药颗粒配方研究,应像当年青蒿素“523”协作项目一样,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国家研发平台,吸纳多学科、多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如果说当年一株青蒿小草打开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包配方颗粒能让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改变全世界对中药“一锅煮”的印象。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9日 19 版)
责任编辑:方媛媛
新闻关键词: